新青年|刘伟:“生活革命”视角下的当代茶空间消费研究——青岛市茶馆·茶艺馆空间消费

时间:2023-07-06来源: 首页-沐鸣2注册-登录平台

  本期新青年刘伟,出生于中国山东,毕业于日本爱知大学中国研究专业,硕士阶段师从爱知大学日本民俗学者河野真教授,研习民俗学专业,博士期间师从日本神奈川大学周星教授研究中日民俗学专业,在此期间跟随爱知大学唐燕霞教授学习社会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日茶文化。本文以青岛市内茶馆、茶艺馆为考察对象,分析青岛市民的生活方式及公共空间的使用以及消费意识的转变,探讨都市茶空间消费问题。

  茶馆一直以来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休闲娱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当下中国都市市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与新生活方式的形成过程中,传统的茶馆逐渐演变为茶艺馆,这可以说是“生活革命”中颇具典型性的例证。改革开放以来,青岛茶馆文化经历了从茶馆(棋盘室)到茶艺馆(清饮)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既是青岛市民对公共空间的性质及利用重新认知的过程,也是都市市民新的空间消费方式的形成过程。本文以青岛市内茶馆、茶艺馆为考察对象,分析青岛市民的生活方式及公共空间的使用以及消费意识的转变,探讨都市茶空间消费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众的生活也在进行着“生活革命”。仅就饮茶习惯而言,传统的使用搪瓷缸子、玻璃杯泡茶待客的传统饮茶方式已逐渐消失。20世纪90年代再次兴起的新饮茶文化热潮,使得都市中应生出大量的茶馆、茶艺馆,针对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学术界应予以更多关注。如陈文华曾指出,“真正意义上的茶馆是饮茶风习盛行之后的产物。”根据笔者在青岛的生活观察和线上、线下的田野调查,发现青岛茶馆的不断扩展,还与青岛市民对饮茶文化及茶馆、茶艺馆的重新认知,新的都市型生活方式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青岛茶馆逐渐演变为茶艺馆的过程,可以说是当下“生活革命”的典型案例。

  目前,伴随着茶文化的再次兴起,青岛市民的饮茶场所已由家内发展至茶馆、茶艺馆;由以前从茶叶店购买自饮或待客,转变为到茶艺馆饮茶、待客、洽谈工作。从这一系列的变化可知,市民们对茶馆、茶艺馆等公共空间的使用意识得到强化,同时对家这一私有空间的保护意识得到提高,说明都市市民在生活空间的使用上发生了一场“革命”。本文拟以青岛市民对茶馆、茶艺馆这一公共空间的使用意识为切入点,考察当代中国都市市民在空间消费方面的“生活革命”,思考市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及消费意识背后所潜在的逻辑和机制。

  国内有关茶馆的研究已经取得非常丰富的成果,从历史的视角对茶馆进行考察的学术成果更是数不胜数。王笛以成都传统茶馆为例展开分析,敏锐而直观地考察了茶馆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的变迁。陈文华的《中国茶艺馆学》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茶艺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茶艺馆和茶馆的区别在于,“现代茶艺馆的经营者具有自觉,主动的文化意识,把向群众传授品茶技艺和传播茶文化知识作为日常工作之一,除了进行茶水、茶叶和茶具等商业性经营之外,还经常举办茶艺讲座,开展茶文化活动。用高雅的文化熏陶感染群众,可以说茶艺馆是文化事业的前哨阵地。它每天都在吸收,运用专家研究茶文化的成果,将之普及到群众中去,对中华茶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这是传统的老茶馆所无法比拟的。”王静的《当代中国茶艺馆的兴起》则对茶艺馆从台湾输入到中国大陆并在大陆兴起的全部过程进行了宏观考察。综上所述,当前学术界对于饮茶文化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有了深厚的积累,但仍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特别是需要加强对于北方地域的茶空间的研究,记录这一文化发展的过程,能更清晰地把握这一地域人民的生活变化。都市市民对再次兴起的饮茶文化的参与和贡献也需要引起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都市的新的消费方式也在逐渐形成。从生活革命这一视角,考察都市市民对茶馆、茶艺馆这一公共空间的使用意识和消费意识的转变,具有不言自明的学术价值。如王小明指出的:“空间是集中了文化活动的地点。”通过对茶馆、茶艺馆的变迁的研究,可以窥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变化及其方向。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都市市民的日常生活而言,茶已不单单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所需,而是逐渐成为市民追求精致、艺术化生活方式的一种新途径,亦即追求其精神性层面的一个起点。

  周星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民生,促使普通人民以衣食住行等核心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立场看,所有这些千变万化的趋势可以归纳为一个词“生活革命”。“生活革命”是都市型生活方式的确立和普及,构成其根本内核的是基础设施齐备的单元楼房日益成为大多数人们的日常起居的生活空间。基于周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列举论述的一系列生活变化的延长线上,本文借鉴“生活革命”这一观点,从都市日常生活革命视角出发,对茶馆、茶艺馆的空间消费来进行考察和分析。

  本文把田野调查地设定在青岛。青岛是一座海内外闻名的沿海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稳定高速发展,一直处于良好状态,普通市民基本上获得富足的生活,也因此拥有了进一步追求爱好、趣味和时尚的前卫的生活的基本条件和资本。值得一提的是,青岛还是当代新兴茶文化的发展中心,截至2021年,青岛国际茶博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5届,是山东省内最有影响力的茶文化博览会;同时,青岛本地的茶文化也已形成一定的“气候”,不仅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崂山茶;茶文化还日益深入根植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不仅市内茶馆、茶艺馆随处可见,就连一些服装店、美容院里都设有茶席,专供客人品饮。因此,可以说青岛作为研究茶馆、茶艺馆及其变迁过程的田野调查地是合适的。

  笔者自2012年接受茶艺学习之时起,一直关注青岛市的茶文化产业,希望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通过长期的生活经验,以及近距离参与和线上观察等,对当下青岛市茶馆、茶艺馆展开详尽的考察和分析,并将其作为中国正在发生的“生活革命”的一个有力例证予以讨论。本文主要的研究资料源于笔者2019—2021年间在青岛实施的田野调查,对青岛市南区及崂山区的茶馆、茶艺馆聚集区进行了4次集中田野调查。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以茶馆、茶艺馆的经营者、工作者及来店里的消费者,其中也包括青岛茶人圈的多位茶人。以与到茶馆、茶艺馆直接参与饮茶活动的目标人群进行交流、体验、观察及深度访谈的方式展开调查。

  据青岛茶人圈会长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青岛茶馆文化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茶馆时期和茶艺馆时期。这里所谓茶馆时期,主要是指20世纪90年代新兴的以茶之名贩卖空间为主的经营方式。经营者为了招揽生意,往往在所设单间茶室里提供棋牌、扑克牌、麻将桌等游戏设施,一些大型茶馆甚至还备有台球室、餐厅等相关休闲娱乐设备,以供客人休闲娱乐。可谓是成年人的综合“游乐场”。茶艺馆时期则在茶馆时期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装饰精美、环境幽静,并配有茶艺师专门为客人提供泡茶服务、主要为清静地品茶兼聊天的经营方式。但在讨论青岛茶馆、茶艺馆的相关问题之前,有必要追溯一下青岛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简史。

  1950年代国家号召在山东地区开展南茶北引工程,青岛作为试种区之一,尝试种植茶叶,并于1957年在青岛中山公园试种成功,但产量不是很高。1984年国务院发布文件,市场流通改革促使茶叶的国内市场获得发展,大量的外来茶商进入青岛茶叶市场销售茶叶。崂山区农民认识到茶叶的经济效益高于其他农作物,遂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开始崂山茶的种植。于是,在本地茶种植及外来茶叶销售双动力的推动下,1990年代初期开始在青岛兴起了新的饮茶文化热潮。福建人在青岛地区采取的“蒲公英式”茶叶销售方式,即先品尝试喝,再购买,不仅促使青岛地区饮茶人口快速增长,同时成为北方茶叶消费集散地;并且带动了本地崂山茶的发展,促使崂山茶区成为中国第一江北茶区。

  1990年代初期以降,青岛开始出现大量贩卖南方茶叶的新型茶叶店。据ZY(男性,60后,工程承包商)回忆,2000年前后,市南区出现了以销售茶叶为主的店铺,其中经营者以福建人居多。新型茶店广泛分布于市南区繁华地带的香港中路周边。ZY经常光顾的新型茶店在漳州一路上就有3家。这些茶叶店面积虽大小不一,但店内入口处大多设有大型饮茶用的茶席(即饮茶用茶桌),还配有自动添加水的烧水壶、杀菌锅等泡茶设备。有些店铺还有青春亮丽的茶艺师讲解冲泡方式兼品饮示范服务。并且会根据客人的个人喜好,免费提供或推荐几款茶叶,由茶艺师专门冲泡后供客人品饮选购。与此同时,还会搭配独立包装(以示整洁和饮茶仪式的重要性)的茶点,多以蜜饯为主。ZY指出,在青岛地区这样的饮茶方式还是比较新奇的,因为在此之前青岛的喝茶一直以来都是出于解渴的目的。这样的小杯品饮并佐以精美茶点的饮茶方式,对青岛人来说是很不一样的体验。

  新型茶店与传统的茶叶销售店的区别,首先表现为茶店内装潢的差异。新型茶店通常会选用字画、大型根雕茶桌来营造饮茶的艺术氛围。茶叶大都是包装精致,甚至是独立小包装(一次一包),和以往的铁桶或者纸袋包装相比,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其次,新型茶店配有专门的茶艺师介绍茶叶,负责讲解茶叶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冲泡方式及品饮步骤。这一系列精细化的品饮方式,对当时的青岛人来说,几乎是全新的饮茶体验。

  提起青岛市的饮茶文化,离不开这样一群人,即“包工头”。1990年以后,城市住房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促成了房地产市场的形成,由此建筑施工单位涌现出一部分先富人群。这些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感召下迅速崛起的新富,即新中产阶级。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民众迫切需要休闲娱乐活动来满足精神需求,于是品茶这一优雅的娱乐活动受到新中产阶段的喜爱。中产阶级消费注重个性化和文化品位;重视教育、旅游和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饮茶是“高雅、有文化”的象征活动,为了将自己包装成“具有高雅品位的文化人”的形象,“包工头”们愿意花费时间喝茶。据LW介绍,遍地开花的茶店已经成了“包工头”们高雅品味的聚集地。

  与北方人的搪瓷缸子“牛饮”的饮茶方式相比,南方茶商带来的品饮方式,既小资又时尚。小杯饮茶法不但能展示个人的高雅品味,更能彰显生活水平。小杯慢饮和搪瓷缸子的豪饮方式形成明显对比,如果将搪瓷缸子饮茶比作日常解渴饮茶的话,那小杯慢饮就是非日常性艺术化活动。常来LW的店里喝茶的顾客中,以房地产相关职业的人居多,他们被店员们统称为“包工头”。有着较为统一的服饰审美(穿西装打领带)。“包工头”们会大量购买茶叶及茶点,也会介绍朋友们来照顾生意。

  对于这些新近获得财富的“包工头”们而言,在新兴茶叶店里入微至极的服务和耳目一新的装潢艺术空间里,能品尝到都市生活的“味道”,如此的喝茶方式特别符合自己的身份。据当时经常光顾茶店的GL(男性,70后,建筑公司老板)讲述道,端起茶碗的那一刻,自己在城市里吃过的苦就仿佛消失了一样,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仿佛不再是外来人、乡下人,优越感也油然而生;甚至比城市人拥有“城市”化的生活品位。他们就在那一刻找到了在这座城市里的归属感。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指出:“消费是彰显自身身份地位最直接的手段,他们购买艺术品看重的是艺术品昂贵的价格可以满足自己博取金钱荣誉感的需要并彰显自身的社会地位。”外来茶叶店对于“包工头”们而言具有相同意义,它作为高雅有品位的饮茶空间,可以展现他们不同于其他人的身份。购买茶叶的行为不仅可以体现出一定的消费能力,同时也是某种“体面”。购买茶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获得显示自己富裕的心理满足感。

  “包工头”们通过茶叶消费,实现了在这个城市的身份认同。以此证明在城市打拼,跨越式成功脱离了体力劳动,过上令人羡慕的“有闲、有钱”的生活。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广大阶级的人们沿着社会等级发展,终于达到更高的地位并同时提出了文化需求,而这种需求就是需要用符号来炫耀这一地位。”在经由茶叶消费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包工头”们对饮茶空间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对饮茶空间产生独占的欲望,于是,有些人就把符合自己身份的饮茶空间移植到自己的工作空间。在外来茶叶店装修风格的影响下,“包工头”们为了显示与众不同,开始装饰自己的办公室,摆放大型根雕茶桌,并搭配整套泡茶用具(饮茶器皿和加热器具),通过茶、茶桌打造的艺术氛围来博得社会同仁的认可和周围人(家乡同事)对自己的羡慕。有的“包工头”们甚至把目光投入到茶馆,开始投资茶馆,试图把自己的爱好变成赚钱的“基地”。

  茶友ZY以前就特别爱逛茶叶店,他说:“毕竟是茶叶店,如果不购买茶叶,天天蹭茶不太好意思。”2005年,ZY在自己的办公室单独开辟了一间小型茶室,喜欢约朋友来喝茶。购买茶叶的方式也由从茶叶店购买,改成去茶厂或从茶农手中按件购买,甚至开始收藏白茶和普洱茶。此外,他还购买与茶相关的美术品、老物件,用于茶空间的打造。甚至为了体现自己的“有闲”,把烧水器由全套电器换成更原始的,如日本制铁壶、釜、风炉等。再比如泡茶的必须品紫砂壶,更是新旧交替使用,从而达到对它的养护和收藏价值。

  这一系列的消费成为这部分人品位的外在形式的表现。在他们看来,逛茶叶店多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通过购买茶叶、逛茶叶店等行为使他们真实感到自己身份的改变。在某种意义上,茶赋予“包工头”们以新的“身份地位”和新的生活方式,“包工头”们也因此对茶叶的投入越来越多。对于“包工头”们来说茶代表和体现了城市化生活方式;小杯品饮既能体现生活的仪式化,又能彰显时间和财务自由。茶叶的消费很好地满足了现代都市人的这一欲望。对于“外来”成功者们而言,饮茶行为更是他们成为城里人的外在形象标签。

  像北京地区的“老舍茶馆”那样把戏曲、曲艺艺术表演和茶馆结合起来的形式,在青岛一直都没有形成。2011年到2014年间,在由青岛市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与青岛市市南区旅游局联合出版的旅行宣传册《青岛市市南区具有代表性的茶艺馆》的22家中,只有一家曲艺茶馆。当2018年笔者再次调查时,竟然没有找到一家兼营戏曲等艺术形式的茶馆。可见,青岛的茶馆和北京等地的经营方式有所不同。“不同类型茶馆的出现是社会和人们心理、行为的反应。茶馆本身通过茶叶和茶水聚集人群,但茶馆又因茶客的不同而有所区分,这是一种主动方式下的被动发展和被动方式下主动适应相互结合的结果,只有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得到发展的空间。公共空间的服务也正体现在这里。”就是说,青岛的茶馆文化是适应当地的社会“土壤”,形成了适合当地人需求的特色。

  伴随饮茶人口的增多,出现了痴迷饮茶的“茶人”,他们逐渐推动了饮茶空间的扩大化。“包工头”们在办公室饮茶,时间和空间上均有一定的限制,也不利于扩展人脉。于是,也开始寻求办公室以外的饮茶空间。为了适应这些需求,青岛市内出现了专门的饮茶空间,即茶馆。青岛的茶馆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借鉴了全国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在发展初期,十分注重汲取南方茶叶店的经营方式,借鉴了很多“外来”文化。全国很多地方的茶馆为吸引不同层次的顾客,往往增添一些娱乐项目,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提供棋牌娱乐,以及扑克、麻将等项目。“包工头”们通过在城市里打拼获得财富,并需要把财富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建构或凸显优越感。他们成功后为彰显身份地位,便去茶馆喝茶,但他们不习惯坐下来慢慢享受一杯茶,与其在茶馆里干坐着喝茶,不如寻找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为了迎合他们的需求,茶馆经营者便主动提供扑克牌、麻将桌、棋牌桌等娱乐设施,慢慢地将喝茶空间变为消磨时光的“棋牌室”。

  青岛地区最初的“棋牌室”茶馆,主要还是通过娱乐活动来招揽生意。“棋牌室”茶馆可以说是青岛本地市民所选择的比较容易接受的茶馆形式,因此,它在青岛的发展很快,也相对较为普及。刘清荣曾指出:“茶馆是市民文化的结果,从它诞生起,就是为了普通大众服务的,所以最初出入茶馆的都是下层百姓,因而茶馆文化一开始就是俗文化,而不是雅文化。”从经营方式上看,青岛茶馆文化也是由“俗”开始的,逛茶馆虽然变为“包工头”们的一种身份认同,但是在使用中还是以幼时“记忆游戏”为主,这个时期的茶馆,办公室的大型根雕茶桌与棋牌室的扑克牌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一俗一雅中来回中穿梭,办公室摆放的艺术茶桌是“包工头”们的身份象征,而茶馆的棋牌桌则是幼时“记忆”。这个时期的茶馆消费对“包工头”们来说只是自我进行外在“包装”的一种方式。在自我包装的过程,收藏茶具也是其中新兴的包装方式之一。据当时爱茶人ZY回忆,就是从那时候起,大量购买的经验练就了现今的“火眼金睛”。由此可见,青岛早期的饮茶者们的消费观念,对茶叶、古董的认知,都是从多年的购买实践中习得的。在这一批前辈们的带动下,青岛茶馆开始往茶艺馆发展。

  “棋牌室”茶馆的收费包括房间费加茶叶费。茶叶的收费分单份茶叶和整斤茶叶,但也有按照茶叶种类来区分的,例如,普洱茶按饼计价,其他则按重量计价。整斤茶叶可一次购买后,在店里代为存放,下次消费只需要付茶位费(房间费)即可,时间上没有限制。大型茶馆不但提供棋牌室,还设有台球室,甚或小型游戏机设备。少数综合性的大型茶馆还提供餐食。如此的大型茶馆通常人均消费在150—500元不等。

  青岛的“棋牌室”茶馆,主要是以扑克牌游戏居多,三人“斗地主”、四人的“双十”、五人的“保皇”、六人的“够级”游戏,根据人数随意搭配,总有一款游戏能够凑齐人数供客人享用“饮茶时光”。为了增加娱乐性,游戏也会有一些奖罚。据当时在茶馆上班的茶艺师LJ(女性,80后,茶艺师)讲述,打牌半天的输赢大约100元左右。为了便于游戏,很多家大型的茶馆为客人提供单独空间。客人也碍于面子问题,都会选择在包间进行游戏。

  在茶馆购买茶叶存放,也是一种变相的请客方式。有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去茶馆之前,先联系“朋友”,如果关系比较熟悉,会直接去茶馆报存茶(叶)“朋友”的名字,享用此“朋友”存放在茶馆的茶叶和茶艺师的泡茶服务。同时,个人购买的茶叶如果能被“大人物”主动要求品尝,也是一件荣幸之事。就像王笛指出的那样,“给他人付茶钱,犹如送人礼物一样,是建立社会网络的一种方式,钱可以转化为一种人情,以后将会派上用场。”“大人物”能主动提出饮用自己的茶叶也是给自己机会,也表示自己跟“大人物”关系不一般。茶叶可以转化为人情,“大人物”提出饮用自己存放的茶叶,说明自己已成为被认可的“朋友”。去茶馆有茶喝和有人愿意喝自己的茶叶,都是被认可的方式。

  青岛有些茶馆甚至成为只有部分有钱“茶人”才能消费得起的设施场所。有些人通过茶馆存茶供“大人物”享受,而为自己获得利益;茶艺师们因应这种“逻辑”也会调整工作方式以开辟业绩。对于茶馆的茶艺师而言,存放茶叶的客人都是大客户。一般茶艺师的工资由基本工资加提成(茶叶销售业绩)组成。为提高销售额,茶艺师们通常会在“大人物”面前提议“品尝”茶叶。购买的共享茶叶在即将用尽时,“大人物”会主动约茶,顺便再次“储备”茶叶在茶馆。久而久之,很多茶艺师都非常明确应该向谁推销或者选择请谁“品尝”茶叶,并逐渐形成茶艺师的销售方式。

  有些人逛茶馆,表面上是娱乐活动,其实和工作密不可分。对有些人而言,逛茶馆很难区分闲暇时间和工作时间。茶馆可能是另一个工作空间,他们以饮茶的方式招待客户,或者通过轻松的饮茶营造良好的气氛,为谈生意打下良好的基础,把“大人物”变为“熟人”,当气氛很融洽时再巧妙地提及工作。人心情愉悦之时,洽谈容易顺利并取得成功。把谈工作和饮茶活动结合起来,也是现今都市人的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如果归纳一下,请客饮茶也可以理解为使“生人”变为“熟人”的过程。

  据笔者在青岛的调查发现,2005年前后青岛茶馆以棋牌室式经营方式居多。也是在这一年,青岛莲花阁茶馆更名为莲花阁茶艺馆。当时茶馆开始禁止游戏,提倡文明饮茶。如果客人强烈要求游戏,服务人员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茶艺师们表示,如果客人忙于游戏,她们的工作内容就会相应地减少,一般不会过多地制止客人游戏,只是会尽量安排客人选择包间进行游戏。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发生巨变,部分民众渴望在家庭生活空间以外开辟“呼吸空间”。采访调查时发现,逛茶馆的人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以寻找“呼吸空间”为目的,同时也使得茶馆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包间不仅开始根据房间的大小收取费用,而且还增加了包间使用时间的收费方式。以莲花阁为例,三小时的收费价格为小包间108元、中包间198元,大包间298、398元不等。

  当代青岛地区的茶馆文化有以下几个发展轨迹可循。去南方茶商开的茶叶店买茶属于茶的消费阶段,去“棋牌室”茶馆喝茶则是空间的消费阶段,接下来的茶艺馆阶段,当属于茶文化的消费阶段。茶艺馆的诞生反映了茶人们对于茶的感受和欲望是在不断更新和升级的。在经过20世纪中叶的一段衰退之后,至20世纪末叶,随着茶文化复兴热潮在海峡两岸兴起,产生了新兴的茶馆,亦即茶艺馆。具体而言,大约是从1998年后茶艺馆在全国大中城市蔓延开来,形成茶馆业的主流。据说大陆第一家以茶艺馆命名的茶馆,是由福建省博物馆开办的“福建茶艺馆”。

  进入2000年以后,青岛的茶馆文化慢慢地往茶艺馆发展。很多商铺通过外在的店面重新装修和内在的经营方式的改变,由棋牌室茶馆逐渐变为茶艺馆。LJ于2005年的6月考取高级茶艺师资格证书,这也是青岛首次通过茶博会现场进行茶艺师技能考试。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从“棋牌室茶馆”向茶艺馆过渡的茶馆。据她回忆:“来喝茶的客人中,其中70—80%都是来借用空间的,茶只是客人游戏过程中解决口渴问题的附属品,大家来茶馆与其说是为了喝茶,不如说是寻找游戏空间。他们对茶艺师的泡茶技术和茶的品质没有过多的要求,更没耐心观看茶艺师展示泡茶技艺。茶艺师的工作内容,就是应客人要求,将泡好的茶,在客人口渴需要时送到茶室。“我当时工作的茶空间从装修和规模上考究的话,可谓是一家高级茶艺馆了。只是当时客人还在热衷于娱乐游戏而已,客人中只有少数的茶叶爱好者。”少数客人会要求茶艺师现场表演茶艺,并希望茶艺师做些相关茶叶的介绍与讲解。伴随着客人的需求,茶艺馆也定期地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像书法、绘画、水晶、玛瑙的鉴别等,邀请专家讲解相关知识。而参与这类活动的客人以女性居多。

  LJ指出:“茶店贩卖茶叶的流行趋势是,茉莉花、铁观音、崂山绿茶、武夷山岩茶、云南普洱茶,到今天的福鼎白茶。”青岛茶人圈会长苏文清也指出:“2000年前后是铁观音的天下,基本上大家都在喝铁观音,茶店贩卖的大都是绿茶。”据茶叶贩卖者GL讲述,“1996—2005年主流乌龙茶,以铁观音为主。大约2002年前后,红茶开始进入青岛茶叶市场,像金骏眉,正山小种逐渐开始流行;2009年,便开始关注于茶的品饮兼收藏,相继普洱茶、白茶成为新的宠儿。”由此可见,青岛的饮茶文化发展是从未发酵的绿茶、茉莉花,到半发酵的乌龙茶,再到100%发酵的红茶、普洱茶,到现今的白茶。这个流行趋势可以得出茶在青岛的普及程度及市民对茶叶的认知情况。从高香茶叶(茉莉花、铁观音)逐渐过渡到具有收藏价值的普洱茶、白茶,是青岛市民对茶叶的认知过程。茶叶在青岛的普及程度,如同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最初只是处于饱腹,慢慢地有了更高的追求,饮茶不仅是出于味蕾的满足,还有了更高的追求,对健康的追求,对茶叶价值的需求逐渐升级。这个趋势也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变迁轨迹。

  “棋牌室”茶馆的普及为现今的茶艺馆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外来茶商在青岛刚开始以普及乌龙茶为主,后来慢慢地往普洱茶转移。普洱茶于19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一些大中城市普及。据青岛普洱茶大收藏家WKQ讲述,“他属于青岛较早一批接触普洱茶的人群,受北京同学的影响,从2000年开始收藏普洱茶,现今个人收藏有100种以上的各大产区的普洱茶。”光顾“棋牌室”的客人对各种商机非常敏感,他们中一些人认识到茶叶的“魅力”,发现喝茶不但可以带来身份的认同,同时还可以作为“投资”方式,慢慢地就把注意力从游戏中转移到茶叶的品鉴和收藏上,开始关注普洱茶。想收藏,就需要学习各种相关知识。于是,他们就从喝茶往品茶活动转变。进茶馆也慢慢地从喝茶、聊茶、游戏,发展到想了解更多的有关茶与茶文化的知识,甚至部分人开始更深地“研究”茶。在某种意义上,青岛茶馆的经营方式,从棋牌室朝向茶艺馆发生转变,大体上与光顾棋牌室的客人对茶的价值的认识有关。

  青岛的茶馆文化由棋牌室的“附属品”,开始往“主角”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名牌奢侈品并不能够使他们开心。于是,回顾以往,开始热心中国传统文化及具有收藏价值的瓷器等。有一段时间,富有的年轻人在星巴克喝咖啡赶时髦,但现在他们却将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愿意支付更多时间与金钱。另一方面,优雅的品茶氛围和茶本身的文化属性,使得茶艺馆不只是茶叶爱好者光顾的胜地,也成为当代年轻人休闲,商务人士的打卡之所。

  由于个人收藏家开始青睐茶叶,人们有关茶的态度和话语也发生变化,茶由解渴的物质需求变为“高大上”的符号。进茶艺馆喝茶,慢慢地从“打发时间”变为“享受”或“分享美好时光”。茶馆的地位也在市民的心中发生变化,由“休闲娱乐”的“配角”转变为“优雅生活”的“主角”。与此同时,消费方式也发生改变,喝茶变为主要行为,茶本身升级为茶人的“宝贝”。客人对茶的态度也有所改变,以前在“棋牌室”茶馆,茶是休闲游戏过程中的解渴品。如今在茶艺馆,茶则成为优雅生活和个性品位的象征。从茶馆到茶艺馆的发展,可被认为是从世俗空间朝向文化空间的进化。茶艺馆在中国各大中城市兴起,其社会文化功能主要有茶艺欣赏、怡情养性、人际交流等。人们走进茶艺馆,并非纯粹为了解渴,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满足,属于较高品位的文化休闲,较高档次的文化消费。同时,也由于茶和经济的挂钩,使它摇身一变成了一种新的生财之道。都市里的社会精英颇为注重消费的品位档次、环境的高雅以及隐私的空间等,而茶艺馆这种既有文化底蕴,又讲究茶文化品位的空间迎合了年轻人的需求,故在市场运作中也获得了成功,成为一种热潮。

  当代青岛的茶馆文化,从第一批外来茶叶销售者开设的茶叶店开始,到“包工头”们爱逛的棋牌室茶馆,再到2000年以后在品茶风气推动下应生的茶艺馆,经历了几个相对清晰的阶段。茶艺馆是在“棋牌室”茶馆初步发展的背景下,在茶人圈的爱茶人自主喝茶的实践中逐渐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除了早期的“南茶北引”,还有外地茶商带来的饮茶文化的影响,但同时,它也是在迎合本地民众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作为青岛本地的新生活习俗发展起来的。如霍布斯鲍姆和兰格指出的,一些看似陈旧的东西其实往往是近期发明的结果。在笔者看来,“发明的传统”这个概念也颇为适宜解释或描述青岛茶馆文化的变迁。曾经“传统”的茶馆以一种新的形式或形态得以呈现,其新的形态迎合了“包工头”们进一步提升自身形象包装的需求,既成为他们炫耀的“利器”,同时也是他们追求仪式生活的“法宝”。茶馆在新的时代要求下,不断地经过重新设计和装修,并对经营方式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但无论如何,茶馆还是没有脱离开市民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只是发展出一些新的商业形态,而不管怎么变化,都不难发现大家消费的仍是茶这一“传统”符号。

  由于青岛是一个曾受到过多国文化影响的城市,“传统”茶馆也就更能代表青岛本地的“传统”文化。虽然茶馆经营的内容并无太大变化,逛茶馆的客人选择的“传统”茶似乎是在回顾过往,但实际茶发生了变化,在茶馆或茶艺馆喝的那杯茶更有仪式感了。茶馆这一传统特色的事物,在青岛这一座拥有多国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不断发展变化,被赋予了更符合当代都市人需求的元素。青岛茶艺馆与全国各地的茶艺馆一样,以弘扬中国的饮茶文化为己任,它是在中国经济获得高速发展,青岛人民生活富足的大背景下形成,它还在不断地尝试和实践。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带有青岛当地特色的茶文化,例如,崂山茶作为一个品牌迅速地“青岛化”,进而也在中国茶文化的谱系中不断渗透、传播,逐渐有了一席之地。相信青岛茶馆文化今后还会继续发展,从而构成青岛市民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回顾青岛茶馆文化的变迁史,可知其成功乃是广大茶叶爱好者借助“生活革命”的这一发展趋势,在自主实践的基础上而推动起来的。同时,它也是这群茶叶爱好者在当下对于新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探索。当今的茶艺馆已经不同于旧时茶馆的特色,基本上成为纯粹的商业性服务场所。的确,在现今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它承担的社会功能已经发生变化,随着“生活革命”的展开,普通民众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方式也越来越简便,足不出户就可获得世界各地的信息,茶馆不单单是获得和分享信息的场所了。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生活节奏变快,静下来享受时光成为一种奢望,茶艺馆正好填补了城市人这方面的需求空白。中式、西式、和式等各种装修精美、环境幽美的茶室或茶艺馆,成为城市的“避难所”。在这里可以暂时满足人们对安宁的渴望,可以尽情享受被服务的优越。很多已婚男士表示,下班后不想直接回家,到家就是生活琐事。来茶艺馆见见青春活力的茶艺师,由她们给自己泡碗茶喝,可以给繁忙的工作和生活按上暂停键,给自己一点“呼吸”的空间。也有茶客把茶艺馆比作加油站,把一天的疲劳用茶来“洗刷”,喝杯茶缓缓神,然后再继续奋斗。所谓在嚣闹之中兀然独坐,品味生活的悠闲,使悠闲更加丰富和突出,这才是当下人们喜爱茶馆或茶艺馆的缘由。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逛茶艺馆就是享受“第三空间”,培养兴趣的美好时光。除了家庭的第一空间,职场的第二空间,茶艺馆堪称是城市人的第三空间。在茶艺馆里侃大山,在这里混“江湖”,乃是城市人的专属。LT(男性,70后,会计师)指出,以前在饭桌上喝酒吹牛,现今看来这一行为难免显得粗俗,但在茶艺馆里侃大山,反而显得时尚文雅。谈话内容没有太大的不同,但场所的转变可以带来不同的社会评价。YHJ(男性,70后,茶爱好者)也指出,过量饮酒容易变为“油腻大叔”,来茶艺馆喝茶,反而是一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饮茶两年多来,YHJ已成功减重10公斤,因和茶的结缘,他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多改变,受周围茶友们的影响,慢慢地自己的说话方式变得文雅了。甚至对穿着也开始有了要求,在意服饰的面料和款式,觉得中式风格更合适与茶友们见面喝茶。有位大学教授这样讲述道,自己开始喝茶是受周围朋友的影响,与他们慢慢地相处下来,被茶的养生功效所吸引。平时自己在家很少泡茶喝,但是见朋友时喜欢约在茶艺馆,因为饮茶健康又时尚,更符合自己的身份,茶艺馆环境比较好,为了约见茶友,还特地定制了中式盘扣服饰;逐渐对中国传统茶文化也越来越有兴趣。茶友们的这一行为可以借用周晓虹的话概括,“不同的消费场所空间本身就更加显现出分类的功能。”很多人之所以选择去茶艺馆饮茶,与朋友会面,就符合当代市民的这一消费心理。青岛近几年开始出现私人会所,亦即更为私密的饮茶空间,大多是由爱茶人设立的私人茶空间。即使是空间狭小主人往往也会有意识地预留出一个空间作为棋牌室,但使用率却非常低。由此可知青岛人对茶空间的使用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饮茶空间已经名副其实,大家更愿意在这个空间享受和茶相处的时光。

  茶艺馆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承担着复杂而广泛的社会文化功能。现当代茶馆、茶艺馆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落实在人民生活当中,就是通过饮茶文化使人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性化和艺术化,同时也使优雅的艺术化生活方式更平民化。近些年来,普通中国人的休闲时间明显增加,1995年起每周五天工作制开始实施,1999年实施了黄金周休假制度,每年的法定休息日达到144天,亦即一年的1/3时间在休假,休闲时间增多使得文化娱乐的消费持续增长。因此,现今茶艺馆的出现也恰好说明我们的人民有“工夫”慢慢地享这种“清福”了。

  王笛曾经指出,“茶馆反映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变化。”青岛的茶馆文化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青岛市民日常生活图景的一种具体化的反映。从“包工头”们去新型茶叶店购买茶叶,再到棋牌式茶馆的兴起,从去棋牌式茶馆打发时间再到去茶艺馆享受时间,所有这些变化其实就是青岛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如今在青岛,市民去茶艺馆喝茶已成为一种日常行为。通过茶馆、茶艺馆的演变过程可知,青岛市民通过茶这一传统的符号,在实现自己身份认同的同时,也在逐渐地改变着个人的消费观念。茶馆、茶艺馆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除了身份、品位、财富、爱好、社会关系建构等等之外,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从青岛茶馆文化的变迁过程可以看出,青岛市民的饮茶方式逐渐由“动”往“静”的方向发展,从热闹喧哗往宁静发展。在茶馆这类饮茶空间里,茶由一个“配角”慢慢地往“主角”转换。人们越来越愿意在茶艺馆静静地品一碗茶,让自己心静一时。如同余悦指出的那样,“从茶馆到茶艺馆,这是一种茶文化的演进,也是一个把茶饮日渐推向新生活,再把生活融进文化艺术审美的精神领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符合周星对饮食变迁方向的总结,亦即经历了“欠食—饱食—过食—美食—节食”等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阶段。青岛茶馆文化的发展变迁史也有类似的轨迹。当1990年代处于“饱食”的阶段,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就开始向往“有文化和仪式化”的生活方式。逛茶馆先是逛“棋牌室”茶馆,此时期的喝茶只是游戏时解渴所需之物。但去“棋牌室”茶馆也是外在的一种身份的象征。再到茶艺馆慢慢地往品茶的方向过渡;这就相当于进入“美食”时代。茶还是那碗茶,但人对茶的追求发生了变化,开始对那碗“茶”有讲究,对茶叶的品质、饮茶环境越来越讲究,甚至对茶的品饮方式有了更精细的设计。与此同时茶馆也就变为茶艺馆,它不再是聚集在一起游戏的空间,而是成为优雅、艺术的品鉴空间。

  当代青岛的茶馆文化始于1990年代,至今只有不到40年的历史,现在仍处于发展之中。饮茶文化在变化,饮茶人的心境也在转变,同时饮茶空间、对茶的追求也在不断地更新,这些演变并不是偶然而成,而是青岛市民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是民众追寻世外桃源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美学的产物。普通市民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价值观、消费意识、身心等方面的需求也会发生升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的消费逐渐由物质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发展,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发展。这些变化也反映在茶馆由精英消费向大众消费转变的过程中。伴随着经营者的不断调整和努力,青岛茶馆和茶艺馆的数量逐渐增多,变得越来越普遍。在茶馆、茶艺馆的消费,已经不再是只有“包工头”们或社会精英才承担得起、普通民众觉得高不可攀的事情了,逐渐成为大众休闲的“品茶空间”。人们把其中的消费实践理解为享受时间。这不单是青岛市民的“生活革命”,同时也是他们的“文明化的过程”。伴随着需求的转变、新的消费观的确立,显著的变化还有市民行为的“文明化”。人们在茶艺馆喝茶,从一开始轻声细语的谈话,到人与人之间逐渐讲究距离感和分寸感。市民待客方式也由在家款待宾朋,改为在茶馆或者茶艺馆相见。原先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逐渐演变为了“琴棋书画茶”。

  通过茶馆、茶艺馆的消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的人际关系正在发生着变化。围绕着茶馆、茶艺馆建构的人际关系,和基于差序格局的传统人际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伴随着都市化的进程,这一趋势将会越来越显著。王笛所描绘的四川茶馆的形态已经成为历史,如今去茶馆、茶艺馆,主要出于兴趣爱好、交流感情、洽谈工作或者就只是在“第三空间”独处发呆,享受安静流逝的时光。

  青岛当代茶文化起源于“南茶北引”工程,现如今青岛不但是茶叶的消费地,还是种植茶、生产茶之地。在青岛,茶既是人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他们的“琴棋书画茶”。青岛的茶馆、茶艺馆作为饮茶空间的意义,也基本符合亨利列斐伏尔指出的:“空间一向是被各种历史的、自然的元素模塑铸造,但这个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空间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它真正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饮茶空间的文化内涵及其象征意义,对于生活在青岛的人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性”寓意。2020—2021年间新冠疫情阻隔了人们的会面交流,这一时期的独特经历使得人们更加意识到与志趣相投的好友在家和工作场所以外的“第三空间”聚会的重要性。生活在钢筋水泥建筑物中的我们更需要作为第三空间的茶馆、茶艺馆的存在。



上一篇:夏天存白茶记住4个“存茶要点”省时省力不用担心好茶存坏
下一篇:德州首个沿黄禁毒公园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