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儿子想调回京城上将王建安:我不死子女一个都别想进京

时间:2023-09-04来源: 首页-沐鸣2注册-登录平台

  我总是会莫名其妙地怀念过去那段时光,那段艰苦且充满着心酸的时光。与其说怀念,倒不如说好奇更为准确。

  所谓“乱世出英雄”这句话一点没错,在那个年代里出现了太多的英雄。人们无一例外地对英雄事情好奇,但是因为时间久远,真真假假,又有谁能说得清楚?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充满了故事,从历史中向我们走来。

  一九零八年十月十二日,湖北省黄安县桃花区朱家龙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迎来了他们家的一个新生命。乱世当道,不求富贵,唯求平安,这家人给孩子起名叫王见安。父母希望王见安能在乱世中平安幸福的度过一生,王见安自己却不是这样想。

  因为身在底层贫苦农民的家庭中,他受尽了地主的欺压和剥削。父母苦于无奈,只能选择忍受这样的生活。可是,王见安却并不觉得自己要忍受,他选择奋起反抗。

  一九二四年,才十六岁的王见安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湖北省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部队里当兵。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王建安。他不希望自己只是能够看到平安,他更希望这份平安幸福靠自己建设起来的。

  王建安的革命生涯可以说是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可是军阀部队内的不良的作风,混乱的状况让王建安看不到一点希望。王建安对这个当初他怀揣着理想和抱负来的地方开始失望,就像当初十六岁的他离家到武汉那样果断,他选择离开军阀部队。

  后来,王建安发现了中国与军队不同,他觉得他在这里能够实现他当初的理想。一九二七年八月,王建安加入中国。

  王建安在战场上既勇敢又有头脑。一九二七年黄麻起义的时候,王建安一马当先,率先登上了黄安西北城墙的云梯,可谓英勇。因为王建安不断在战场有优异表现,他的军职也在一路提升。

  在的部队里,王建安也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指挥人才了。在反“围剿”期间,王建安做出的贡献可谓不小。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的初期,第八十八师师长汪烈山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在师长牺牲的情况下,王建安一个人率领着第八十八师全师作战。

  他凭借着过人的战术和指挥,成功给敌人重创,取得胜利。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王建安担任八路军津浦支队指挥,带领八路军在山东北部地区歼灭伪军,成功收复宁津县。一年之后,王建安担任山东纵队副指挥兼第一旅长,参与创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

  不管是当初的反围剿时期,还是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王建安在战场上都有着不俗的表现。他的战功很多,不会都被大家记住;但是,王建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的贡献,也不会被大家忘记。

  王建安这个人,不仅在战场上头脑灵活,开展起思想工作也是令人称的。在王建安深入第一线组织指挥作战的时候,他很善于常与组织部队开展思想工作,调动起战士们的积极性。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个军队的士气对于这支军队能否在与敌军的对战中取得胜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因为王建安的思想政治和宣传鼓动工作做得比较优秀,他被人称为是“军政双全”指挥员。

  老一辈革命者从苦难中走来,他们深深地记住了苦难的滋味,也因为苦难,造就了他们钢铁一般的意志和严于律己的态度。

  很多老一辈革命者害怕苦难再次重演,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生活条件大幅度提升,他们也依然用之前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是,总是会有人在幸福中迷失自己,忘记了我们是如何受苦受难才创造了幸福的今天。

  虚伪的形式主义之风渐渐在部队里刮起,有些领导不留神就会被表面的繁荣迷惑。可是,形式主义这一套在王建安这里绝对行不通。

  一九七八年的秋天,王建安到某师检查部队工作,查看部队发展情况。听说晚上会放电影,王建安很高兴地就去了。但是,他看见了一排“首长专座”赫然陈列在电影机前的中间位置。仔细一看,调桌,藤椅,茶缸,水瓶,一切物品应有尽有。

  王建安原本愉悦的心情一下子减了大半,他转头看了看坐在后面的士兵们。大家都端坐在背包上,扬着头等待电影的放映。这让王建安一下子就没了看电影的心情。王建安找来部队领导,指着那一排“首长专座”问道:“你们把这个干什么?”

  部队领导没有看出来,王建安已经快生气了,说:“首长喝水方便。”王建安又指了指后面的士兵们问道:“两个小时不喝水就会渴死?战士们都带了水瓶茶壶没有?”

  团领导此时显得有些不安了,他们没有想到原本是为了用来“讨好”首长的“首长专座”,反而还让首长感到生气。但事已至此,领导们只能回答道:“首长年纪大。”

  听到这句话的王建安更加生气,他说:“你们要坐你们坐,反正我不坐。”说完,他就拿出小凳子挤在士兵中间坐下了。

  王建安为人实事求是,最讨厌搞形式主义。他一直强调,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搞虚假的形式主义。即使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也要直面问题,分析它,然后解决它。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多人都忘记了这一点。又或者说,好多新士兵没有经历过过去的苦与难。他们成长的环境就充满了虚伪的形式主义,这让他们也渐渐受到了形式主义的影响。

  有一段时间,全军开展学习“硬骨头六连”的活动,只要是来“硬骨头六连”参观过的人,没有一个人不说“硬骨头六连”好,除了王建安。

  某天,王建安恰好有机会去“硬骨头六连”参观。他和部队的一名喂猪的同志聊天,王建安指着挤满生猪的猪圈问:“你们一个月杀几头猪?”喂猪的同志回答道:“有时一头也不杀。”这个回答让王建安感到很意外,明明满猪圈的生猪,为何一头也不杀呢?

  王建安又问他:“为什么?”喂猪的同志有些无奈,也有些坦然地说道:“杀了,人家来参观就不好看了。”

  早就听说“硬骨头六连”内务整理得非常出色,王建安就去战士宿舍看。刚进宿舍门,果然就看到战士们的被子,叠的方方正正地摆在床上。刚刚在猪圈的教训让王建安觉得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他走上前去,摸了一把战士们的被子,竟然是潮乎乎的。

  王建安已经看出来了这“出色的内务”是如何整理出来的,他问士兵们:“为什么不晒被子?”王建安得到的答案和刚才得到的答案大同小异,士兵们回答道:“晒了太阳,被子鼓起来,不好整理。”

  军队伙食,内务整理都完全是为了应付检查做出的表面工作。王建安的“硬骨头六连”参观之旅让他大失所望。回去之后,王建安立刻向报告了“硬骨头六连”情况。他在报告中说:“搞这种八路军糊弄八路军的把戏,平时可以马虎过去,打仗要付出血的代价!”

  因为在战场上不断立功,王建安的职位也越来越高。但是,即使职位再高,王建安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当初是从贫苦人家走出来的。所谓“从群众中来就要往群众中去。”王建安无疑是做到了这一点。

  一九七七年九月三日,王建安从济南坐汽车到周村。王建安曾经在这里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把孟家埝大队培养成了先进典型。这么多年过去了,王建安也一直没有忘记孟家埝大队。这一次,他又走进了孟家埝。

  村民们得知王建安要来,早就等候多时了。全村的群众一看到“王大爷”进村,都争先恐后的涌上去欢迎王建安。在这里,大家亲切的把王建安称作为“王大爷”。

  “王大爷”被村民们簇拥着,走进了一家农户。只见“王大爷”十分自然地就找了个位置坐下,村民们区围绕在“王大爷”身边。王建安关心地问了村民们这几年他们的农业生产情况。村民们一听到王建安的这个问题,既骄傲又感谢。

  大家争先恐后的说着自己家的收成,表达着自己对王建安的感激之情。王建安听到村民们的收成都很不错之后,也十分开心地笑了起来。一时间屋里的气氛开始热闹起来,空气中流淌着最淳朴的甜蜜和最简单的幸福。

  听过村民们的话之后,王建安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庄稼的生长情况。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时候,看着还不到秋收季节就已经十分茂盛的庄稼,王建安向身边的人讲起了当年的事情。

  一九六五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之后,提出了“全军干部分期分批参加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要求。王建安带头积极响应号召,在一九六五年九月份的时候来到了山东淄博周村孟家埝。

  刚来孟家埝的时候,王建安发现了村里的问题。农村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极左”现象十分普遍。农民不忙着如何研究种好庄稼,反而在阶级斗争中乐此不疲。

  即使农村里还有认认真真想种好庄稼的人,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尤其是在农忙季节的时候,大家不在田里热火朝天地搞生产,反而坐在一旁,空谈政治。

  王建安意识到,如果农村再这样搞下去,田里的庄稼终究会黄。庄稼一黄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还搞社会主义建设?

  要在当时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正搞得火热的时候,站出来对这样的现象提出怀疑,是一件急需勇气的事情。但是王建安却管不了这些,他不顾当地党组织和政府部门一些领导的不同看法和各种微词,及时的调整了孟家埝工作队生产方向。

  从回忆中走出来的王建安看着眼前十分茂盛的庄稼,一副喜人的态势。当年他的选择没有错,也正是因为他及时调整了方向,才让孟家埝有了如今的景象。

  王建安的“走到群众中去”,从来就不是光靠嘴上说说而已的,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在孟家埝工作的时候,王建安虽然已经是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解放军高级首领了,但是在劳动的时候,他和土生土长的村民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差别。

  王建安一直相信,要想开展好工作,首先自己要起好带头作用。所以在孟家埝指导村民们工作的时候,即使他可以不和村民们一起参加劳动,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和大家一起劳动。王建安用自己的行动给村民们起到了一个带头作用,也收获了孟家埝村民的心。

  在伙食上,王建安还在孟家埝留下了好些故事呢。淳朴善良的村民们考虑到王建安是大军区的首长,怕王建安吃不惯田间地头的农家糠咽菜,就想着给王建安单独开伙。毫无疑问,村民们的提议被王建安拒绝了。

  王建安是苦出身,他小时候的生活可要比现在农民的生活还要苦。村民们见王建安说啥都不肯接受单独开伙,也就不再提了。但是有个好心的大娘看看着这位军区首长每天和大家一样辛苦劳动,给他煮了几个咸鸭蛋。让大娘没想到的是,就几个咸鸭蛋也被王建安拒绝了。

  “老嫂子,的干部是讲平等的,我一个人吃鸡蛋,还有几十个人咋办呢?你的心意我领了,但我要带头执行纪律,这个心情你也要领啊。”

  大娘听到王建安这样说,心中无限感动。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干部,才带领着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从黑暗中走出来,拥抱新中国的光明。

  王建安这个人极为正直,不管是再熟的人,只要是在工作方面,王建安毫不讲情面,也从不顾及到个人交情。党组织也是看中了王建安的这点正直,曾经让他担任中纪委常委,负责全党,全军以及各级政府的纪检监察工作。

  纪检监察工作是个“得罪人”的工作。而且对于都是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老革命者来说,这份工作又繁琐又没什么吸引力。但是王建安不这么想,全党全军以及各级政府的纪检监察工作能否做好是检验我国政府工作人员能否真正服务好人民的一个关键。

  王建安在担任中共中央纪检委员会常委的时候正是中纪委恢复工作的初期阶段,因为有一些问题的积压,信件访问就特别多。信访件虽然多,但是主要是涉及到军队的信访件,王建安都要亲自阅批。对于其他地方的信访件,他也都尽量做到了件件有回复。

  大家都知道,老一辈的革命者都是从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可以说都是生死之交,革命友情特别深厚。但是,做纪检监察工作最不能够讲的就是从前的革命友情。这一点,王建安十分清楚。

  他对自己从前的老战友老部下从来都不袒护,包庇;对于高级干部存在的问题,也总是如实地向党中央和反映,完全不考虑到自己会不会得罪这些比自己职位高的干部。所以在王建安做纪检监察工作的期间,他和不少人都发生过冲突。

  但是,王建安对和自己发生过冲突的人都抱有相同的态度:不歧视,不排挤。在王建安眼里,工作看重的就是一个人的才能是否达标,而不是那个人和自己的交情是否深厚。

  之前有位军区的副参谋长曾经因为工作和王建安争吵过,但是这并不妨碍王建安了解到他是个德才兼备的干部,也不妨碍王建安主动向总政干部部提出晋升这位同志的建议。

  除了要求别人,他对自己要求也是极高的。“的干部是人民公仆,要讲廉洁,要严于律己。”这是王建安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对自己作为人民公仆的一种要求。

  北京毕竟是全中国的政治中心,留在北京发展的机会也更多。很多人也是出于好心,劝他把自己的子女调来北京工作,可是这些建议都被他一一拒绝了。

  王建安的夫人牛玉清听说按规定可以调一个子女到自己身边来工作,就问王建安:“我们年纪都大了,是否也调一个孩子回京,好有个照应。”

  王建安听了夫人的话,想都没想就说:“子女不是私有财产,只要我还没死你们一个也别想调回来!”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直到王建安去世的时候,他的身边都没有一个子女的照顾。

  其实,这就是上将王建安的人品,他的四个儿子想要调回京城,他能够很坚定地表达“自己不死,子女一个别想进京”的意思。

  清廉正直的工作作风造就了王建安的一生清贫,他虽然是国家高级干部,但生活过的实在是简朴得不行。

  王建安一直穿着布衣和布鞋,戴的也都是国产手表。王建安住在济南的那段时间里,他的秘书周忠秀和管理员刘思喜去市商业局为王建安办理了每月免票购买十斤花生油的手续。

  这件事被王建安知道之后,严肃地批评了周忠秀和刘思喜。“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搞特殊,不仅是个人问题,更重要的是把党风带坏了!”

  老房子里的卧室没有地毯,没有沙发,有的只有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和一张床。那张床实在是不能称之为床,用条木拼起来的硬床板,用凳子作为支撑的床腿。我实在难以想象王建安是如何在这张不能够被称之为床的床上睡觉的。

  王建安是从贫苦的农村出来的,不管他后官做得有多大,他始终都忘不了那一片养育他的土地。因为工作原因,王建安很少能回到老家。他就对全国各地的农村倾注了特殊的感情。

  一个国家高级领导干部,在不少的农村炕头上都做过。王建安每到一个农村去,就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对于他来说,无论自己现在是什么身份,他始终都是农民的儿子。

  有一次,王建安休假路过潍坊,来到了他的秘书周忠秀的家里。周忠秀有双目失明的父亲和他过着小脚的母亲听到王建安将军要来自己家的时候,既惊讶又高兴。

  周忠秀一家开始忙活起来,像准备过年一样,不仅把屋子里里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还都换上了新衣服。周忠秀的母亲还特意在炕上铺了一条毯子,又从屋里把被子抱准备给 王建安靠着。

  可是当王建安走进屋子的时候,他把毯子叠了起来,又把棉被推开。一个拥有上将军衔的国家领导人,像田间老汉一样盘着腿坐在了炕上,整个动作自然又熟练。

  因为一次工作的机会,王建安又一次回到了湖北。已经有快50年没回家乡看过的王建安提出想要回自己的家乡红安沙河看看。

  当汽车停在村口的时候,王建安,下车选择步行。他看着眼前熟悉,亲切又陌生的景象,心中既高兴又有一丝惆怅。这里的一切好像都没变,又好像都变了一样。

  王建安在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的带领下,走东家串西家的看着村里的变化和新景象。一路上他都面带微笑,看到熟悉的地方总要惊喜地指出来。“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等我休息后就回来。”

  可惜他没有休息,也没有回来。就在从湖北回来后不久,解放军三零一医院向报送了“王建安病危的医疗报告。”

  其实在湖北调研的时候,王建安的身体情况就已经不容乐观了。就在解放军三零一医院向报送了“王建安病危的医疗报告”的后一天,一九八零年七月二十五日,一代开国上将王建安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王建安生前曾经说过:“生前清廉,死后哀荣,也是浪费。我死后不进八宝山,不开追悼会,把骨灰撒在老家肥田。”最后如他所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红安的土地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新华全媒+丨万亩茶海里一片清明茶的成材之旅
下一篇:一周观展指南|聚焦茶文化博物馆里的茶中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