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做好“茶文章”

时间:2023-10-07来源: 首页-沐鸣2注册-登录平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今年9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茶产业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这为更好发展茶产业指明了方向。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姜仁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茶产业是富民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产业持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茶产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量质齐升。

  近代以前,我国一直是世界茶叶生产、贸易大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茶叶生产迅速恢复,改革开放后更是进入发展快车道。总体来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78年,是茶园面积快速扩张期。这一时期,通过垦殖荒山和荒地,开辟新茶园,我国茶园面积从230多万亩快速增长到1600万亩左右,同期茶叶总产量年均增长率为6.93%。由于面积增速过快,加上经营粗放,在茶叶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单产总体上没有明显增长,有些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

  第二阶段是1979年至1999年,这一时期的茶产业稳定发展。茶园面积基本上维持在1600万亩左右,茶叶总产量则提高较快,从27.72万吨增长到67.6万吨,茶叶单产从每亩17.59千克提高到每亩39.87千克。茶产业发展从以面积扩张为主转向依靠科技增加单产为主,单产提升对总产量增加的贡献率达到93.01%。

  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这一时期是茶产业的质量效益提升期。茶园面积、茶叶总产量和单产全面提升。2000年至2022年,茶园种植面积增加2倍多;总产量从68.33万吨增长到335万吨;单产从每亩41.83千克提高到每亩66.44千克。2022年,我国茶产业内销总量为239.75万吨。

  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茶类结构和区域布局的优化调整、消费市场的不断拓展以及科技进步,我国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六大茶类协调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六大茶类的国家。近年来,六大茶类全面发力,形成了以绿茶为主导、六大茶类协同发展的新局面。2022年,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产量占比分别约为58.3%、15.2%、9.8%、13.4%、3.0%和0.4%。从增长速度看,规模最小的黄茶因其基数低而增长最快。绿茶虽然占比有所下降,但从绝对量来看,仍居产业主导地位。

  特色优势区域初步形成。目前我国共有21个产茶省(区、市),1000多个产茶县(市、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特色及出口绿茶重点区域和西南红茶及特种茶重点区域四大优势特色产区,目前四大优势产区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90%以上。

  茶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按照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思路,我国茶产业呈现渠道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态势。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茶叶流通模式不断创新,新茶饮异军突起,有效满足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多元化新业态快速发展,茶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与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等行业紧密结合,正在走出一条从一产到三产、从农产品到休闲品的发展新路。

  茶科技硬实力和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已建成完善的茶学科技教育研发体系;建有遗传多样性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圃,茶树良种覆盖率不断提升;茶树修剪和大宗茶采摘、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名优茶机制率高,茶园绿色生产技术广泛应用,科技对茶产业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日益普及并得到世界认可,我国牵头组织推动联合国设立的“国际茶日”已是全球农业领域的国际性节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深化了茶文化交流互鉴。

  茶叶出口稳中有增。2022年,我国茶叶出口量37.53万吨,出口金额20.83亿美元。截止到2022年底,我国茶叶出口总额、绿茶出口量居全球第一位。我国成为重要的茶叶贸易国。

  陈常颂(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茶叶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茶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快速发展,产值规模稳定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产量和消费总量居世界首位。2021年农业农村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围绕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加快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打造茶产业全产业链,拓展茶产业多种功能。各茶叶主产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发展茶产业,着力提质增效。

  优化区域布局,坚持绿色发展。坚持适区适种、适品适种,各茶叶产区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布局,着力发展优势茶叶产品,目前已形成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等四大优势区域。同时,推广绿色技术模式,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强茶园土壤治理,建设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茶园。福建、广东、浙江等茶叶主产区不断探索生态茶园建设,为茶园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作为我国生产分布广、产量最多的茶类,绿茶的产区涉及浙江、福建、安徽、四川等多个省(区、市)。例如,浙江省安吉县盛产绿茶——安吉白茶,安吉县坚持绿色发展,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实施种养土壤提档、减肥限药,推广“有机肥+配方肥+茶枝覆盖”等模式,严格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统筹融合发展,推动业态创新。各茶区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挖掘茶产业的多功能性,推动茶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渗透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福建省光泽县是世界红茶起源地之一,依托茶文化赋魂、茶产业赋能、茶科技赋力,光泽县着力推动“三茶”统筹发展,充分利用武夷山国家公园、国家森林步道等资源,将茶文化、茶产业和旅游资源结合,将干坑种质资源保护地、传统烟熏制茶工艺、观光工厂及红茶文化等融为一体,开发新业态,延长产业链。

  强化科技支撑,促进提质增效。各茶区加大茶产业科技研发与应用,形成一批新技术,并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培育,科技创新对茶产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茶种资源是茶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推进茶树种业提升行动,通过优良新品种繁育和推广,调整优化茶树品种与茶类结构,提高名优茶比例,提升市场竞争力。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丰富、无性系茶树良种普及率高,各具特色的茶树新品种在省内外示范、推广和应用,为茶叶提质增产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茶树新品种“春闺”制优率高,制乌龙茶具有独特的茉莉香型,目前已推广至福建、江西、湖北等茶区用于多个茶类生产,累计推广应用近万亩。福建省福安市借助优质茶树品种和育苗基地等优势,持续进行产品品质升级,创新研发出花果香坦洋工夫红茶。浙江省安吉县做大做强安吉白茶特色产业,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开发精深加工产品,积极推进种植园区向产业综合园区转变,已形成一条产值超3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

  刘仲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茶产业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富民产业之一,有力促进了茶农增收。无论当前还是未来,茶产业都是我国茶叶主产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茶叶是茶农增收致富的“金叶子”。在茶叶主产区,不少农民通过种茶卖茶致富,特别是在脱贫攻坚阶段,我国大别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区等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依靠发展茶产业实现了脱贫。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国家级贫困县中约有30%为茶叶主产县,贫困地区茶农户70%的家庭收入来自茶产业,茶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地处武陵山区的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县,拥有茶园面积约20万亩。该县近70%的农业人口从事茶产业、80%的农业收入来自茶产业、90%的村寨种植茶叶,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因茶脱贫、因茶致富。革命老区河南省桐柏县通过发展茶产业有效带动1700余户脱贫户、监测户增收。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对2023年我国春茶价格调查数据显示,茶产业表现出较强发展韧性,全国鲜叶平均收购价同比提高5.6%,带动茶农增收效果明显,其中,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广西、重庆、云南鲜叶平均收购价同比提高10%左右,河南提高17.5%。

  茶产业是促进农民就业的“金饭碗”。茶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条长,种植、加工、流通三大环节均需大量用工,在促进茶区农民就业方面作用突出。发展茶产业不仅有助于茶农增收,还能吸纳大量产区农民特别是老龄人口就业,同时也为加工流通等从业人员带来增收机会。例如,贵州省石阡县着力将茶产业打造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主导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受益群众32.5万人以上;福建省福鼎市通过发展白茶产业,有效带动全市约38万涉茶人口就业增收;湖南安化有30多万人、广西昭平有约13万人从事茶产业,均从茶产业发展中受益。

  茶产业是推动产区三产融合发展的“金钥匙”。当前我国农业进入融合发展阶段。由于茶产业文化底蕴深厚,兼具绿色生态特点,成为茶区三产融合、绿色发展的突破口。茶文化与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可以塑造独特的乡村优势,促进融合发展。在传统茶叶大省浙江,以茶为载体,2022年全省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等涉茶第三产业产值约150亿元。福建、云南、湖南、贵州、四川等地的茶文旅发展态势良好。“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也为开发茶文旅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茶产业还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茶是多年生经济作物,成年茶园可促进国土资源保护、防止水土流失、优化生活环境、净化空气质量。

  茶叶是产地对外交流发展的“金名片”。茶叶是重要的土特产,由于与原产地的天然联系,茶叶或茶品牌成为主产区的“金名片”,甚至成为产区代名词。我国很多茶区因产茶而闻名,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安化黑茶、云南普洱、武夷大红袍、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安溪铁观音等,都与产地共生共荣。各地以茶为媒,通过茶提高区域知名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例如,福建省安溪县从贫困县跃升为全国经济发展百强县,浙江省湖州的三个主产茶县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在2021年全国县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分别排第11、14和25位。

  茶产业对促进产区经济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仍有巨大潜力。未来更好发挥茶产业作用,需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加大产销对接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开展产销对接服务,鼓励物流企业积极参与茶叶销售与流通,扶持建设公益性产销对接大数据平台。二是加快产区传统茶叶批发市场的功能转型,促使其功能从单一产品集散向综合性服务拓展,由单纯的场地提供者转变为服务功能供给方。同时,加快批发流通环节的数字化功能提升,提高交易效率,节约交易费用。三是鼓励企业开展全渠道营销。鼓励营销力量强的茶叶龙头企业对销售渠道改造升级,按照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思路,支持发展电商、直播带货等。四是确保实现小茶农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让茶农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上一篇:为消费者遴选价格亲民的优质好茶 福建省消委会公开评测120份平价茶
下一篇:都匀毛尖茶入选2022年度“中国茶叶博物馆名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