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为媒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时间:2023-10-22来源: 首页-沐鸣2注册-登录平台

  谢海尔·贝诺(右)和同学在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孔子学院开放日活动上向来访的家人、朋友展示茶艺。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包容并蓄的理念。茶,源自中国,流行世界。在众多国际友人看来,它是全球同享的健康饮品,更是承载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名片”。

  “我喜欢喝中国茶,喜欢中国茶文化。茶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须臾不离!”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语言学院院长哈桑·拉杰布开门见山地说。在他看来,茶是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谓“水到渠成、实至名归”。

  1979年,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首次招生,拉杰布成为第一届学生。他回忆说,那时为了学好汉语,他每天都要学习12至15个小时,还要反复练习汉字书写。凭借自身的刻苦努力,拉杰布顺利获得研究生保送资格,并于1986年前往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留学,从此与茶结缘,一直相伴至今。“在学校的中文老师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茶,品尝到了茶的清香,也爱上了这种味道,养成了每天喝茶的习惯。”拉杰布说。

  颇有缘分的是,拉杰布后又于1991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中国戏剧,毕业论文研究的正是中国著名戏剧家老舍的代表作《茶馆》。“之所以选择这一题目,是因为一次偶然机会,同学邀我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观看话剧《茶馆》。他告诉我,这部《茶馆》有‘半部中国话剧史’的美誉,理解它能对中国近代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时至今日,只要学生能够独立阅读中国文学作品,拉杰布就向他们推荐读《茶馆》,有的学生还通过网络观看了这部作品的话剧演绎版本。

  “《茶馆》中的历史、风俗、语言、服装,尤其是作为作品背景的茶馆以及中国茶本身,都让大家耳目一新,这一切也为他们更好认识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他回忆说,自己当年为了尽可能吃透老舍笔下的人物、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其作品本身的意蕴,就经常到北京前门和大栅栏一带的茶馆体验生活,品茗啜茶、观察社会、体验民情。一次次“零距离”接触,一次次“接地气”探访,也让他对中国茶和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如今,作为埃及知名汉学家,拉杰布长期从事中文教学以及中国文化普及和推广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学术著作。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他仍能潜下心来深入做研究的秘诀,“正是中国茶!”据他介绍,自己每天的生活始于清晨啜饮一杯清香的中国茶,办公桌上也总要摆上一壶热茶,不时喝上一口。袅袅茶香中,他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气神和底蕴氤氲开来,自己也倍感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工作思路也伴随茶香清晰起来。“喝茶的感觉是一种艺术享受,我尤其钟爱茉莉花茶。”拉杰布说。

  在埃及,像拉杰布这样热爱中国茶的人还有很多。出版发行大量中国优秀图书的希克迈特文化集团总裁艾哈迈德·赛义德不仅喜欢品茶,还想更多接触茶的传统制作技巧、冲泡技艺等,以对茶文化等中国文化有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青年文学翻译家米拉·艾哈迈德则为中国人以茶会友、以茶待客的文化着迷。她注意到,中国在重要外交场合以茶为礼,中国朋友也喜欢用一壶茶招待好友。“中国茶叶从广阔的绿色茶园经‘长途旅行’前往世界各地,弥漫着独特的芳香,成为热情的中国人与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代名词。”米拉说。

  “我会根据季节和心情决定喝茶的种类。总的来说,春夏常喝绿茶,秋冬更喜欢品足火烘焙的乌龙茶、红茶与黑茶。”伴随一盏清茗,意大利威尼斯大学亚洲和北非研究学院助理教授查立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他的书房内,紫砂壶等茶具是必备品,与茶有关的书籍也随处可见。

  20世纪80年代,查立伟在威尼斯大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时,开始对茶这种东方饮品产生浓厚兴趣。90年代,他又到南京大学进修,着力研究明代文人文化与茶史,并以此发表了多篇学术文章及博士论文。“与咖啡等其他世界性饮品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茶与艺术、文学和美学密切联系。”查立伟如数家珍地说,早在唐代,中国就出现了以陆羽所著《茶经》为代表的茶文化,明代也有大量茶论著作,与璀璨的建筑、绘画、家具等艺术成就相映成趣。

  2005年,查立伟在意大利创办了茶文化协会并一直担任主席职务至今,他本人还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荣誉理事。茶文化协会定期组织讲座、论坛,举行品茗会、茶艺展示等活动。协会宗旨取自明代许次纾《茶疏》中的“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会徽则以半个茶壶和半个茶杯构成茶叶的形状,如太极图阴阳相合的背景寓意着水火交融,体现出对中国哲学的深刻理解。

  查立伟认为,在古丝绸之路上,茶叶是重要商品,并在不同文明和传统文化中留下印记。如今,品茶的习惯已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很多国家衍生出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成为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他表示,“中国茶在欧洲的传播过程中,威尼斯扮演着重要角色,欧洲第一份提及中国茶的历史文献就来自这里。”目前,越来越多意大利人开始对喝茶和其保健功效产生兴趣,与茶有关的商店和爱好者协会也不断涌现,这让查立伟感到非常开心与欣慰。据他介绍,协会正致力于建立茶学研究与传播的新项目,将在今年秋天正式启动。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查立伟看来,这是肯定和弘扬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一步,也将对茶文化在世界的推广发挥促进作用。他注意到,中国茶艺在坚持传统的同时,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现代中国茶艺融合了各地不同的风格模式,茶叶种类也得到极大丰富,许多30年前只在局部地区流行的茶叶,如今在更广泛地区受到欢迎。”查立伟认为,这反映出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增强的民族自信。“未来,我将继续关注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在世界的角色变化,让更多人爱上这一瑰宝。”他说。

  “中国茶带给我的一切,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在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下辖的大堰乡,郁郁葱葱的茶园里,茶农们辛勤采摘的模样,孩子们发出的爽朗笑声,这一切总是回荡在美国天普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桑国亚的脑海中。

  作为一名中国茶爱好者,桑国亚自2012年因茶与大堰乡结缘后,连续几年都会在这里住上一段日子,并渐渐有了“常回家看看”的亲切感。在土家人的堂屋里,他品尝了当地特色罐罐茶,看到人们在家中取火、烤茶,体验了土家族特有的待客方式。在茶园中,他教授孩子们如何用英语说芽、茶叶、采摘等,希望让更多中国乡村孩子们学好外语,未来能有机会领略世界的精彩。

  1991年,还在上大学的桑国亚只身一人来到中国,成为南京大学的一名留学生。毕业后,他又投身美中教育交流工作,常年往返于两国之间。随着在中国的时间越来越长,桑国亚对茶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认识也越来越丰富且深刻。他坦言,中国的茶文化总让他感觉“学而知不足”。为了进一步增进了解,桑国亚开始正式学习茶艺,从福建的武夷山到四川的峨眉山,从江苏无锡到湖北宜昌长阳和五峰,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茶园。

  “在福建,每天晚饭后在家中泡上一壶铁观音,成为当地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在广州,茶楼里的茶艺师傅摆弄着各式各样的茶具,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工夫茶;在成都,朋友邀请我去茶馆品尝竹叶青,让我第一次看到杯中茶叶垂直漂浮;在杭州,西湖畔的茶农介绍制茶工艺时,给我普及了‘杀青’‘回甘’等专业术语……这让我深深感叹于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桑国亚说,他在旅途中收获的不仅有茶相关知识的养分,还有热情好客的中国朋友,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如今,对茶的热爱让桑国亚开始更多向他人传授中国的茶文化。“天普大学孔子学院是我们学校的中文教学中心,我也会在那里授课。来上课的人里,有人对茶本身很感兴趣,比如红茶、绿茶、乌龙茶有什么区别,怎么泡、怎么喝等;有人喜欢品酒,也想体验一下茶的别样滋味;还有人因为知道喝茶有利于健康,而产生了了解茶的愿望。”桑国亚说。此外,他也时常会去心理咨询机构做讲座,探讨喝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在天普大学法学院开设了一家品茶俱乐部。

  “为了打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让学生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我会让大家围坐一圈泡茶品茗,边喝茶边聊天,比如学这个课有什么难度,或学这个专业会不会有找不到工作的压力等。”桑国亚发现,喝茶的氛围能让那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变得不那么有压迫感,“喝茶能让人直面心灵,不仅对皮肤、胃、心血管等人体器官都有好处,还对舒缓心理压力也有帮助。”

  每当桑国亚陷入烦恼的时候,他就会深呼吸,然后泡一杯茶,“需要提神选绿茶,需要暖胃选红茶。在泡铁观音茶时,还会忆起与福建安溪茶农的欢快对话。”在完成净手、烫器、请茶、洗茶、泡茶、闻香、品茗等一系列流程后,桑国亚的身心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放松。“茶的艺术,远远比茶叶本身更加富有内涵。我想把茶的奥妙分享给更多的人。”他说。

  “这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品茶方式,茶汤清香四溢,品尝时先觉微苦后显甘甜。”身穿中式红色斜襟罩衫,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孔子学院三年级学生谢海尔·贝诺在孔子学院开放日活动上,与同学们为来访的父母和朋友们奉上一杯中国茶,以中国式的礼仪表达了最热烈的欢迎。这是贝诺第一次向父母敬茶,她一边烫壶、泡茶、分杯,一边与父母分享品茶经验。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茶注重礼仪和情谊,向父母敬茶意味着传承和回馈。“小时候在家里,总是母亲为我们煮茶。如今我很高兴自己能用另一种方式向母亲表达我的爱与感谢。”她说。

  在巴基斯坦,喝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贝诺一家也不例外。“我们一家人每天早晨都会喝茶,周末有人来作客时,大家也会坐在一起喝茶闲聊。”贝诺说,茶是巴基斯坦国徽上绘出的四种特色农作物之一,据考早在16世纪就已从中国引入种植,人们也逐渐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在乌尔都语中,“茶”的读音也与汉语几乎一致,可见渊源之深。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中国专家曾帮助考察并建立了巴基斯坦国家茶叶研究站,后来又发展为巴基斯坦国家茶叶与高价值作物研究所,向全国所有适合种茶地区进行技术推广和指导,成为一段佳话。

  据贝诺介绍,巴基斯坦的喝茶方式与中国差别很大。在旁遮普省,人们通常用深度发酵的红茶作底,加牛奶和白糖烹煮,再配上一块点心,茶香与奶香混合成一片甜香。在北部地区,人们则会选用未发酵的茶叶,糖奶之外还要加入少许小苏打,让奶茶呈现出好看的粉红色。这些配料丰富的奶茶品尝起来口感油润,给人带来欣喜和满足感。“中国茶的原料极简,但制茶、饮茶又藏有许多细节,饱含着深厚的底蕴。”贝诺说,中国茶的“功夫”都下在泡茶之前,从种植到采摘、炒制等,每一个步骤都有许多巧思。不同制茶工艺与节气的关联、不同水源对茶叶口感的影响都让她印象深刻。

  “中国的茶文化是人与自然相联结的方式。”贝诺发现,中国茶的滋味十分丰富,人们饮茶更注重品味茶汤入口后的长久体验,分辨茶叶生长过程中最细微的差别。“中国茶展现了大自然所赋予的最真实的本味,品尝中国茶是氛围宁静的个性化体验。”她说,自己习惯在独处时泡一杯中国茶,伴着茶香阅读、写作、冥想,感受茶汤初入口的苦味与漫长的回甘。在与好友聚会时,贝诺有时也会推荐共饮中国茶。配合几首舒缓平和的中国传统音乐,聊天变得更悠闲惬意,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淌……

  “我越学习研究,越能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贝诺说,从爱上喝中国茶开始,自己对中国文化越来越充满兴趣。中国悠久的历史以深刻而绵长的方式,留下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印记,让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独一无二的组成部分。她认为,如今,一个越来越开放的中国正向世界展现自己的文化底蕴和魅力,“跨越千年,中国茶香正以新的方式走向世界”。



上一篇:Tea还是Cha?英语中“茶”的发音竟然源自闽南语!
下一篇:现在茶行业赚钱吗茶叶的利润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