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特色茶产业的突围路

时间:2023-10-27来源: 首页-沐鸣2注册-登录平台

  清明前后,南昆山云尖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工人对毛茶进行了一次采收。与常见的梯田式茶田不同,这里的茶树长势很高,且是沿着山坡一株株单株生长。踩着湿滑泥土,茶农小心翼翼地将树头的“两叶一心”掐下,放入箩筐。

  南昆山毛茶是上个世纪80年代发现的不含咖啡碱的野生茶叶品种。这几年,随着毛茶价格持续攀升,毛茶已成为当地富民兴村的产业新增长点。

  近年来,南昆山毛茶、柏塘山茶、惠州岩茶、惠东仙人茶等惠州茶产业迅速崛起,惠州茶正逐渐从一类小众茶品,变为规模化、特色化茶产业的新代表。数据显示,惠州茶叶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1.18万亩增长至2021年的6.07万亩,产值由0.2亿元增长至8.26亿元,茶产业上升态势明显。

  然而,面对国内竞争激励的茶叶市场,惠州特色茶产业突破重围任重道远。为了让小茶叶成就富民大产业,当前惠州农业农村服务部门在特色茶叶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加工工艺提升、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与标准的制定、品牌打造等方面发力,推动茶产业走上生态、安全、品牌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路。

  连日来,南昆山上细雨濛濛,对于茶农来说,这并非采茶的最好时机。不过,龙门县南昆山云尖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张伟良依然组织工人对毛茶进行了采收,“这批茶叶将被茶科专家用于制作茶样,以校验毛茶标准化加工技术。”张伟良对这次茶样结果充满期待。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山大学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首次公开表示南昆山毛茶是罕见的天然无咖啡碱茶树,从而引起了茶业人士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并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一种饮用后不会兴奋中枢神经、不影响入睡,且具有防治多种疾病和保健强身功效的茶品。

  一直以来,这种特色鲜明的茶叶热销于很小的茶客圈,其价格也因产量稀少而一路高企。但多年来,南昆山毛茶的生产水平仍停留在小作坊层面,缺乏进一步壮大的竞争力。

  去年以来,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委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业技术团队,研究制定出台了毛茶红茶、白茶标准化加工技术规程,并支持合作社引进萎凋、揉捻、烘干等现代化加工设备,提升加工效率。

  “我们希望加强对不同茶类如红茶、白茶、黄茶等标准化产品的研发,帮助毛茶茶农通过标准化促进品牌化。”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刘凤仪说。

  毛茶是惠州特色茶产业其中的一个单品。近年来,包括柏塘山茶、惠州岩茶、惠东仙人茶在内的惠州茶品也在加快“出道”。惠州茶产业正逐渐从一类小众茶品,蜕变为现代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业新代表。

  然而,面对占据全省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63.24%和50.93%的梅州、潮州、河源、清远4市,惠州特色茶产业突破重围任重道远。

  “惠州从种植环境到特色茶种方面没有劣势,且坐拥茶叶消费大市场,推动茶叶成为富民产业,就必须从顶层设计上做文章。”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该中心已成立茶产业工作专班,将综合自身资源、文化、生态环境等优势,对惠州茶产业的发展方向、路径、特色进行明确定位,加快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与其他区域的茶产业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引领惠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昆产茶,仅供自用,未有出口。”这是出自清朝咸丰年间《龙门县志》对“山茶”的记录。

  北回归线穿山而过的南昆山上,四季云雾缭绕,无霜期长,负离子含量高,森林覆盖率达96.93%,这片生态资源丰富的山野,就是毛茶的原生地。

  然而,生长于此的南昆山毛茶,多以野生形式存在,个体茶农或者种植合作社仍采用原始的方式采收,要么直接采摘野生毛茶,要么将古树砍伐后移栽种植,导致野生毛茶古树资源遭受破坏,严重威胁毛茶的遗传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更关键的是,种植野生毛茶也不利于产业化发展,因每株茶树间都存在差异,会导致产量、出芽时间、内含物质成分等难以统一。”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博士李红建认为,要做强做大毛茶产业,就必须摸清其类型、地理分布、生存现状等基本信息,通过科学育种的方式,得到稳定繁育的优质茶种。

  为了调查清楚毛茶的种质资源情况,去年9月,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委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业技术团队,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南昆山毛茶实地普查和实验室分析检测工作,以期为南昆山毛茶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近2个月时间内,专家团队在当地村民向导的带领下,以龙门县南昆山云尖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毛茶种植基地为起点,分别向四个方向进行摸排,沿途经过了多个海拔超过650米的山峰。

  最终,团队共查明104棵树龄为100年以上、树高不低于2米的毛茶古树。“我们发现,毛茶古树生长海拔普遍偏高,且多位于陡峭山峰半山腰处;同时,毛茶古树生长的周边生态环境较好,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高,这是大部分毛茶古树保持旺盛长势的关键。”李红建说。

  得到了种质资源依据后,专家团队随即利用种子播种、扦插、嫁接等繁育方式展开了毛茶的繁育育种研究。不过,令科研人员困惑的是,经过了一段时间,仍未得到较好的繁育成株。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针对南昆山毛茶茶叶发展现状,李红建建议,地方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毛茶古树的保护,制定相应保护机制和法规,并建立南昆山毛茶基因数据库;同时,设立专项基金围绕毛茶新品种培育开展研究,得到适合大面积推广的优良无性系品种,推动毛茶产业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

  相比南昆山毛茶,另一款惠州茶产业新星——惠州岩茶,其产业发展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这几天,在位于惠东县鬼岩山上的惠州市花海茶园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茶园内外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白天采收茶青、夜里烘干揉捻。正值春茶采收期,茶园员工已经连续工作了近3周,大家相互配合十分默契。

  “今年冬天雨水偏少,但清明前后的阵雨,让茶树喝饱了水分,茶树嫩芽不断向外冒。”茶园技术负责人温新伙介绍,茶园种植面积约2000亩,由于种植面积较大,为抓住春茶采摘的窗口期,茶园使用上了两台机械采茶机,“一天大概可以采收5000斤茶青,相比人工采收省时省力。”

  科技加持、机械助力,让岩茶生产效率倍增。不仅如此,在农业农村服务部门带动下,该茶园还建设了智慧茶园监控系统,茶园工人可以在电脑前或手机上,实时查看和了解茶园光照、雨量、土壤墒情、含水等各项理化数据和茶园病虫情况。

  “春茶采收后,还要进行做青、烘干、揉捻。”温新伙说,这些步骤要熬到下半夜二三点钟,直到第二天下午才能完成。

  据了解,惠州岩茶属于半发酵乌龙茶,春季采收的前期工序完成后,还要经过多次氧化发酵过程,真正喝到今年春茶需要等到几个月后。“现在可以品尝到的是去年采收的冬茶,上个月刚刚推出成品。”温新伙说,公司在惠州开设了两家专卖门店,近几年销售情况持续向好,上门的订单越来越多。

  岩茶原产地是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山区,被誉为茶中贵族。12年前,技术人员将岩茶南迁种植于惠州。得益于惠东白盆珠、多祝等地独特的丹霞地貌,岩茶在惠州的试种表现很好。

  “惠州自然气候优越,岩茶产业发展具有先天优势。”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种子部部长单泽林表示,相比岩茶原产地,惠州气候条件更为适宜。

  为科学推动惠州岩茶产业发展,去年,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对岩茶在全市的适种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制定形成了《惠州岩茶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指明,目前惠州全市拥有适宜岩茶种植的丹霞地貌约30万亩,分布在惠东县白盆珠、多祝和博罗县石坝、观音阁等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决策依据。

  “这两年,我们重点对岩茶种植企业开展加工工艺提升、智慧茶园监控系统建设、规划与标准制定等方面给予支持,让惠州岩茶产业实现现代化升级。”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惠州将进一步加大对岩茶、毛茶、柏塘山茶等特色茶宣传推广、加强专业人才培育与科技交流。

  南方日报:惠州茶产业上升态势明显,从宏观上来看,惠州茶产业目前发展现状如何?

  操君喜:从近几年的发展数据来看,惠州茶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不过,虽然惠州茶叶种植已达到一定规模,但茶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在产业布局、种植结构、品牌管理上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

  对于一个农业规模性产业,当农民自发种植形成一定规模后,政府“有形的手”就要出现,亟须通过加强产业顶层设计,盘活产业发展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一盘棋发展格局,共推惠州茶产业大发展。

  在这方面,建议借鉴福建等茶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分别成立由市、主产县(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市、县(区)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农业农村、林业、财政、自然资源、旅游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加快制定发展规划,综合自身资源、文化、生态环境等优势,对惠州茶产业的发展方向、路径、特色进行明确定位,与其他区域的茶产业形成错位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引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目前,惠州茶叶种植生产企业规模还较小,如何进一步壮大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振兴?

  操君喜:产业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条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开拓市场、带动生产、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能够把“产加销”变为“销加产”,带动土特产走向大市场,提升农民种植收益。

  一方面,惠州可以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购买先进加工设备、建设加工仓储厂房等,推进规模化经营,引领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升“惠字号”茶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引进茶产业加工及销售的大型企业,借助企业独有的加工产能和市场资源,把惠州茶产品带出惠州,融入全球,从而带动产业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推动惠州茶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的方向高质量发展。

  英德红茶作为“中国红茶后起之秀”,先后被誉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世界高香红茶”。

  截至2021年底,清远英德拥有标准化茶园面积17万亩,全年干茶产量1.35万吨,茶叶产值超50亿元,拥有茶叶企业556家、新型经营主体茶叶专业合作社163家,带动从业人员15万人。2022年,英德红茶品牌价值达37.18亿元。

  事实上,“英红九号”原本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从云南引进的大叶群体茶树,经一系列品种选育,命名为“英红九号”,于1988年被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

  在随后的繁育研究中,科研人员还利用“英红九号”单芽成功研制出“金毫茶”,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从此,英德红茶迈向了高端化发展之路。

  在规划方面,制定了《英德市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科学、前瞻地规划茶产业的发展,将全市分成红茶、高山有机茶、绿茶、新兴茶叶等四个茶叶主产区,并提出了力争到2025年将英德红茶打造成为综合产值达百亿的产业,带动超过20万人就业。

  在政策方面,从2008年开始便设立了茶叶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导、支持产业发展,累计扶持奖励茶叶发展资金超过5000万元,撬动超过30亿元的社会资本转投茶产业;与相关金融机构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为英德红茶整体授信累计达60亿元;对茶企开展科技创新给予减税降费优惠政策。

  在人才培养方面,清远大力实施茶业行业人才引进及培养工程,举办系列茶行业技能赛事等,挖掘、培养了一批本土优秀茶叶技能型人才。2018年到2022年,清远市、英德市财政设立茶产业特色人才培训专项资金共120万元/年,每年培养茶产业特色人才超过1000人。

  日前,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茶产业工作专班成立,将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更好地服务全市茶产业发展。

  根据计划,惠州茶产业工作专班将为全市茶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部门协调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组织开展茶产业调研,提出茶产业发展的实施区域、重点品种、种植布局、资源保护、科学种植等方面的指导性意见,指导各县区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惠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工作专班还将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承接实施茶产业发展有关项目,组织开展茶叶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编制惠州茶叶生产技术标准,协助健全完善惠州茶叶质量管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管理,用科技赋能特色优势茶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惠州茶产业提质升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第十届中国茶叶博览会开幕 500多家品牌企业参展
下一篇:烟火非遗“+”出新味!老爸茶等拟入选海南第六批非遗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