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路万里 茗香共享

时间:2023-10-31来源: 首页-沐鸣2注册-登录平台

  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成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反映出世界人民对中国茶文化的认可与喜爱。

  9月2日至11月30日,“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展出。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555件(组)代表性藏品,主题鲜明、规模宏大,立体展现穿越历史、连通地域、融合民族的中国茶文化,充分呈现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和古今茶事之丰富。

  传说神农氏尝百草遇毒,得茶而解之,茶的功效始为人知。神农氏传授先民农作物种植法,生活在从采摘农业走向种植农业的过渡时期。考古发现,我国种植农业至少始于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在此时认识并开始利用茶,这是中国茶文化的起点。浙江田螺山遗址出土的人工种植茶树根,证明先民在距今约6000年前从野生茶树采摘转为人工茶树种植,成为中国茶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时间节点。山东邹城邾国故城战国墓出土的茶碗与茶叶遗存距今约2400年,经科技检测确定为煮(泡)后留下的茶叶残渣,是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饮茶实物证据。

  “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将浙江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茶树根、山东邹城邾国故城战国墓出土的茶叶、陕西汉阳陵遗址发现的茶叶和宋代吕大临家族墓地出土的宋代茶叶,以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清代茶叶实物并置展出,辅以图像资料和文献记述,构建出一幅详细的中国古代茶叶生产谱系图。

  经纬天地谓之文,使人(物)趋同谓之化。具体到茶文化,即是指种茶、喝茶的人群以其文化行为带动并影响其他人群。悠悠千载,茶文化逐渐发展为以茶为中心的各层面知识和与茶相关的各类生活生产活动,代代相传。数千年来,人们为何喜爱喝茶?不同时期的喝茶习俗和备茶方法有何不同?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阶层的人怎么喝茶?茶器何如?凡此种种疑问,均能在本次展览中找到答案。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战国墓出土的茶叶证明,当时的人们通过煮、泡方式使用茶,填补了人们对汉代以前茶叶使用方法的认知空白。陕西汉阳陵遗址发现的茶叶实物证实,在西汉前期,茶已进入皇家食谱,稍晚传至今天的西藏阿里地区,由此可见,彼时茶叶使用人群之多样、传播地域之广泛。在江南地区、陕西、河北的考古发现中,均有南北朝时期的成套盏、托组合,既印证了文献记载茶从江南向北方普及的可信性,也改写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盏托始于唐代的认知。至于汉代煮茶、唐代煎茶、宋代点茶和今人泡茶等具有时代特点的备茶方法,也都在展览中得到细致呈现。

  茶在不同地区、被不同民族的人根据民俗传统加以利用,形成丰富多样的茶文化。在内蒙古和新疆,人们习惯饮用奶茶;在西藏,人们则饮用酥油茶。喝茶是茶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亦是一种生活方式:既可以“轻煮岁月慢煮茶”,在闲静中思考人生、品味岁月;也可以“忙里偷闲喝碗茶”,于忙碌中平复心境。

  喝茶,除了形而下的物质内容,还有相关理论方法,即形而上的“道”。所谓茶道,即是关于茶的理、法、真谛。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后者是在从中国引进的宋人茶事基础上发展而来、重于表现茶事规程的仪式之法,并加入以“寂”为代表的哲学思考。中国茶道是一个包容的文化综合体,从认识茶开始,逐步令茶更多、更好、更便捷地服务于人,追求茶与水、火与水、茶与器的协调之美,并通过饮茶,在日常生活中抵达茶文化所向往的天人合一、人文与自然和合的境界。这种和合既讲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亦讲求以饮茶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趋同与融合。

  河北宣化辽代墓葬壁画显示,辽人的饮茶习俗既承自唐人,也有五代和北宋时期与汉人的交流互动中学到的内容,整体上与宋代基本相同。这种茶文化的趋同过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以契丹人为主体的辽和以汉人为主体的宋,分别在继承五代和唐文化后,在相互学习中最终走向文化的融合与统一。可以说,茶文化在各民族之间的普及、交流和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融合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茶道尚和”单元中,描绘清代乾隆皇帝喝茶的《是一是二图》,就直观地表现了这种文化的融合。该画构图学习宋人画法,画中乾隆皇帝身着汉装。关于这幅画,研究者很多,关注点也不尽相同。当我们从茶、饮茶和饮茶环境的视角出发,便会发现乾隆使用的茶杯是古代玉器、茶壶是明代青花军持(水瓶),周边陈设的器物既有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商代的青铜觚、王莽建立新朝时的铜质量器“嘉量”,也有明代宣德时期书有青花梵文“大德吉祥场”的出戟盖罐、融合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宣德青花扁壶,以及受西洋家具影响的清代圆桌等。管中窥豹,从一幅关于饮茶的画,可见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典守,以及当时中国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与吸收。

  世界主要语言中,茶的发音有两种:一种是“茶”的发音或转音,另一种是以荷兰语“thee”为代表、受闽南方言影响的发音,二者均源自中国。茶连同茶的发音,是以何种方式、于何时走向世界?饮茶,又是如何走入千家万户,内化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许多国家民众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在唐代,茶叶和饮茶习俗就已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同时期,日本人已开始种植茶树,并形成弘仁茶风。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朝鲜半岛在宋代时已经有茶树种植。

  考古资料表明,在向东方传播的同时,茶也经由海上通道向南亚、西亚乃至非洲传播,这一过程可以在唐代外销的长沙窑瓷器中找到相关证据。长沙窑是唐代外销瓷器的代表性生产窑场,中国历史上最早进行大规模出口的瓷器就出自这里。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黑石号”沉船出水几万件长沙窑瓷器,其中有酒器和茶器,一些瓷瓶写有“酒”字,另有瓷器上书“荼盏子”。这些长沙窑瓷器制作于9世纪初,可见当时对外输出的商品中,茶和酒均已非常普及。“黑石号”沉船中数以万计的瓷器原本销往西亚,当地民众购买的茶器是否用于饮茶?当地曾衍生出怎样的茶文化?这些疑问尚需深入研究方能解答。展览中有一件青釉褐彩“荼埦”铭碗,它与“黑石号”沉船出水瓷器同出自长沙窑,令观众一睹唐代茶碗真容,并循着袅袅茶香,回溯茶船古道,生发无尽遥思。

  唐人煎茶,大致经过炙茶、碾磨、罗茶、煮水、投茶、投盐、育华、酌茶等工序,方制成一碗茶。确切而言,是一碗由茶末加工而成的“稀粥”,再加姜和盐等调料。在印度喀拉拉邦、阿联酋拉斯海马地区进行考古时,当地人请我们喝茶时都会说“chaaya”,即“茶”的转音。喀拉拉邦的茶,是稀茶粥佐有姜、糖和香料;在拉斯海马喝的茶同样是稀茶粥,亦佐有糖和香料。这样的茶粥自然令人想到唐人的煎茶,与“黑石号”沉船出水茶器相联系,便理解了为何唐代茶器会销往南亚与西亚。回顾历史,唐先后与萨珊王朝和大食帝国交往甚多,除商业贸易外,受大食侵扰的萨珊王朝不仅奉使大唐请求帮助,亦有大量遗民进入中原地区。唐与大食之间的使臣往来亦不绝于史。故而从今天南亚到西亚的饮茶法,我们仍能看到唐人饮茶之法的些许轮廓。

  日本茶道的基本内容为抹茶、点茶,这是宋人的饮茶法。日本人在唐代已饮用茶并种植茶树,但因受众局限于以天皇为代表的统治阶层而很快衰落。南宋时期,日本再次从中国引入茶法时,点茶在各阶层广为流传而成为时尚,在后来的本土化发展中虽有侘茶道和抹茶道之别,总体而言均沿袭宋元抹茶旧法。

  15、16世纪之交,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来到东方,为茶在世界范围的普及提供契机。受限于获取茶叶的贸易地区和对象不同,荷兰人把茶叶、漳州和潮州地区的红泥茶器,以及闽南话中的“茶”字发音“thee”传至西欧各地;葡萄牙人经由澳门把茶叶、茶具和中国官话中的“茶”字发音带往更为遥远的美洲。经陆路往北,茶叶向中亚、北亚和东欧地区传播的同时,也带去了“茶”的发音。

  茶走向世界的同时,茶文化也在全球落地生根。展览第三单元“茶路万里”展示了清代造办处生产的珐琅酒精酒炉茶壶、日本仿造的银酒精酒炉茶壶和俄国宫廷所用的铜质酒精酒炉茶壶,呈现出茶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族群间的交流互鉴图景。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来自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英国茶具:从直接引进中国紫砂壶,到生产出模仿紫砂壶的红泥壶;从引进中国青花瓷茶具,到仿烧中国瓷器制成的软瓷和硬瓷,英国茶具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以茶为载体,中国古人用勤劳和智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传播到全世界。

  经过数千年发展,备茶方法愈发简便多样:从煎茶、点茶、煮茶到泡茶,及至当下的袋装茶、速溶茶和各种茶饮品,茶文化因6000多年的历史沉淀而醇香厚重。茶产业因科学技术发展而走向兴盛,种植茶树的国家和地区也在日益增多。茶,正在以更加多样的方式融入世界人民的生活。

  (作者为“茶·世界——茶文化特展”策展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上一篇:中国保健协会茶产业与健康分会成立
下一篇:中国保健协会成立茶产业与健康分会_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