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何时形成茶业(附图片)

时间:2023-11-16来源: 首页-沐鸣2注册-登录平台

  我国是第一个发现茶、利用茶,并以产茶闻名于世的国家,然而,近年来茶叶生产销售情况却令人忧心不已。据介绍,1994年以来,我国茶叶总产量一直徘徊在58万吨左右,1996年,茶叶平均单产为50公斤,仅为日本的25%,世界平均单产的一半。1996年同1993年相比,茶叶出口量下降17%,出口创汇下降30%。同时,我国人均年茶叶消费为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茶叶的品种和采茶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茶依然是好茶,问题在于管理体制未理顺。

  有个形象的说法:我国茶叶管理是将一片小小的叶子撕成几块,农业部管生产,外贸部管外销,全国供销总社管内销,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造成了谁都在管谁都管不好的复杂局面。

  在茶叶加工上,全国18个省1000多个县有初制加工厂6·7万个,精制厂3000多个,茶叶拼配厂100多个,还有无数不在籍的地下工厂的小锅小灶。有人戏言,中国茶民有多少口锅,就有多少个茶叶加工厂。而代表大机器生产的茶叶大厂,如杭州茶厂、福州茶厂、苏州茶厂等,年加工量由过去的千万吨下降到几百吨。

  茶叶的销售也很“传统”。“叶子”商品千百年来一直领茶市风骚。买卖双方强调的只是茶叶的产地和品名,而不是代表服务和信誉的品牌。北京市云春茶庄的老茶人王光说,这种双方都指价卖(买)茶,而不是指牌卖(买)茶的方式,是千百年来老祖宗传下的法子。

  针对我国茶叶管理、种植、加工、销售上的“粗放”状况,1996年5月有关部门组织专人对主要产茶区进行调查,并研究改革方案。

  1996年底,国务院原则上同意五部委拟定的对茶叶出口体制的改革,并着手降低茶税,但北京茶叶总公司副经理王清泉等人认为,中国茶叶不从传统农副产品的粗放经营过渡到现代工业产品的集约经营,我国茶市将只有茶叶,没有茶业。

  农业部、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一些实际经营者认为,要振兴我国茶业,必须在茶叶生产规模化、销售品牌化、科研市场化、管理行业化上下功夫。

  生产规模化。首先是茶园的管理专业化,茶叶研究所的部分专家认为,茶园经营走向集约化有利于种茶专业户重视茶园管理,增加物质和科技投入,提高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二是企业集团化,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梅峰认为,政府部门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努力扶持有实力的茶叶企业,组建企业集团,以大企业的行为来引导和规范茶叶市场。

  销售品牌化。我国茶叶各地各种“叶子”满天飞,缺乏统一的市场标准。农业部有关官员说,多年来我们只有收购原料的技术性标准,没有商品化的市场标准。福建韵和茶叶有限公司北京分部经理许和州说,茶叶市场没有统一的可操作性的标准,企业很难发展。但有关人士认为,给茶叶这样一种品种性、地方性很强的特产,找一个统一的既可操作又可遵守的市场标准,几乎不可能,倒不如借鉴国外茶业的发展经验,用品牌来规范市场,因为一个成熟的品牌既有自己稳定的产品品质和使用商标,又包含一定的市场服务和信誉,更是原料产品向工业成品转化的重要标志。

  北京茶叶总公司在这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该公司1983年注册商标“京华牌”,1984年在北京茶市首先推出“京华牌”铝箔包装茶,在销区率先制定出《京华茶叶》企业标准,并在有关部门备案,所生产的近100个“京华牌”产品,均严格执行企业标准。“京华牌”包装茶投放市场以来销量逐年上升,从1985年占该公司总销量的30%上升到1996年的88%。

  科研市场化。有资料显示,美国农业科研80%的力量着眼于产前产后,而我国大学中的茶叶系、科及研究机构90%的力量集中于生产,这种漠视市场的做法使生产和市场严重脱节,有关人士指出,面对我国茶叶市场上单一的原料性商品,必须加快罐装液体茶的研制和宣传,加快研究茶叶在食品和医药等行业的用途,培育新产业。

  管理行业化。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建议,借鉴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主要产茶国集中管理建立一个官方或半官方的行业管理机构,专管茶叶生产、内销和外销,协调各方利益,沟通各方信息。



上一篇:国际青年燃动福茶飘香新引擎
下一篇:与世界共享福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