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手艺看“非遗”:天工苏作流淌在江南吴地的风雅颂

时间:2023-06-20来源: 首页-沐鸣2注册-登录平台

  苏州是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双遗产”城市。苏州不仅拥有苏州古典园林、中国大运河苏州段两项世界文化遗产,还有昆曲、古琴、端午习俗、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碧螺春七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苏州博物馆“依托科技+精细化管理赋能博物馆绿色低碳转型”入选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名单,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国家文物局首次开展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遴选推介活动。

  此外,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申报的《苏从何处来》系列短视频入选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精品项目名单。

  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系列活动中,“苏州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探索实践”入选2023年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

  一个物件,一种工艺,一份美食,一段文化,在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下,江南之美被赋予了万千呈现方式,苏州这座城市也因为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才显得如此温润且富有深度。苏工雅作,非遗振兴,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苏州在时代经纬间织就创新活力,不断焕发出流光溢彩的手艺之光。

  作为历史文化古城,苏州文化深厚,能工巧匠众多,灿如繁星的手工艺品是苏州人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象征。除了世人所熟知的苏绣以外,苏工雅作的手艺门类纷繁庞杂,涉猎巨广,有缂丝、牙雕、金砖、制扇、盆景、剧装、制琴、红木、砖雕、铸造、裱画、制砚、漆艺等等,大师辈出,拥趸千万。在全国工艺美术11大类中,苏州拥有全部大类共3000余个品种,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项,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29项。

  苏州的手工艺历史悠久,门类众多,都有着极致精细的特点,许多手艺名满天下,“苏工”“苏作”这样的专有名词,便是专为苏州手工艺发明的,是加在苏州匠人们头上的冠冕。

  2014年11月28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批准,苏州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CCN(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苏州,这是一座波澜壮阔的百工之城。

  一把苏扇、一方丝帕、一件宋锦织物,都是这个城市的代表。大大小小的工艺品、艺术品,不仅遗世独立、精妙华美,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苏州手工艺形成了一个众星拱月、蔚为壮观的手工艺文化生态群落。

  其中,苏州陆慕御窑村烧制金砖已有600年历史,明清以来成为皇宫建筑的专用之物。因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被称“金砖”,明代永乐皇帝故赐名“御窑”。

  苏州,不仅是一座园林之城,也是一座丝绸之府。缂丝作为丝织业最繁琐的织造工艺,享有“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缂丝自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和摹缂名人书画。

  苏州牙雕从唐宋时期便已初具规模,形成自己的风格。明清时期达到最盛,吸收了吴门画派、竹刻等苏作技艺并渗透融合,讲求留白,极具工笔效果,每件作品都带有本地的人文地域特色,给人以精、细、雅、洁之感。

  手工艺品不同于工业产品,它是有温度、有情感、有历史积淀的东西。《天工开物》里说,“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物生于自然,人以巧工使之有用,既成全了天地的美意,也兑现了自己的生活。

  在现代文明飞速跃进的时代,苏州始终坚持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在不断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今,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技艺绝活、躺在橱窗里的艺术展品,它们也可以是随手拎起的包包、清晨泡的一杯香茶。苏州非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现代生活,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苏州的“浒墅关草席”名闻全国,曾畅销各地。上世纪 80 年代,苏州浒墅关镇附近普遍种草织席,家家备有织席木机,浒墅关历史悠久的席业生产也孕育出了独特的“席文化”,呈现“家家种草,户户织席”的盛景。浒墅关草席制作技艺于2013年6月被列入苏州市第六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但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夏用家纺产品的不断迭代更新,织席市场也逐渐萎缩,浒关镇的织席人员越来越少,“浒墅关草席”也进入了非遗濒危项目名录。

  多姿多彩的席文化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拯救这项濒危非遗,苏州以前瞻性的创新思维,通过当代工艺赋能,探索“浒墅关草席”的应用范畴;开设体验空间和设计活态传承方式,传播“浒墅关草席”文化;构建“浒墅关草席”独有品牌,多维度、全方面激活“浒墅关草席”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如今,除了传统草帽、扇子、床上用品外,以浒墅关草席编织的鞋子、包袋逐渐走入了苏州人的日用品视野。

  吴罗,苏州丝绸织造中独具一格的非遗手艺,最早可追溯到《五代史》。北京故宫、恭王府内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素罗纱,据说就是苏州织罗。如今的吴罗,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革,使用方式的迭代,结合与时俱进的创新设计赋能,获得了全新演绎和表达,应用于服饰、鞋履、包袋等系列领域,散发出“传统非遗+现代美学”的独特光芒。

  苏式生活的一天,从舌尖上的非遗开始。沏一杯明前碧螺春,回首沁人的江南春意。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此茶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已有1000多年历史,因产于苏州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又称“洞庭碧螺春”,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洞庭碧螺春茶更是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江苏著名特产。

  碧螺春以细秀的特点在众多名茶中独树一帜,“一斤碧螺春,四万春树茅”,可见芽叶的细嫩程度,汤色清澈明亮,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碧螺春绿茶制作技艺采取传统的采制技艺,分为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七道工序,其制作技艺于2011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22年11月,包含“碧螺春制作技艺”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杯清茶需搭配一口软糯的糕点,苏式的清雅香甜便于齿间四溢。2009年,糕点制作技艺(稻香村苏式月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苏式月饼是用包酥法制成的酥皮月饼,它区别于传统的硬皮月饼,色泽金黄,酥皮层次分明,馅心咸甜兼备,香柔酥软,月饼表面有品名红印,底部有方形垫肚纸。

  月饼为中秋必备之物。中秋前后,吴中各个饼店、名茶食店最显眼的地方属于苏式月饼。它们大小形制不一,有豆沙馅、玫瑰馅、百果馅、鲜肉馅等多种。吴地市民争买相送,以象征团圆之意。古诗有云:“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

  若提苏式美食,自然少不了苏帮菜,一道“松鼠鳜鱼”是苏州菜的典型代表。新鲜太湖野生鳜鱼改刀后洗净油炸,用新鲜番茄汁入味上色,形如夕阳下攀爬的松鼠,入口咸鲜味浓郁,转而酸甜,回味无穷。“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道“松鼠鳜鱼”是乾隆皇帝六次下木渎的齿间眷恋。

  此外,还有奥灶面、爊鸭、爊鹅、枫镇大面、炒肉馅团、小笼、生煎,不时不食的苏州人以食物标记岁月。

  一边听着软糯的吴歌昆曲,欣赏着一件件精雕玉琢的苏作器物,一边吃着清甜的苏式点心,在苏州,非遗文化是可品可感的齿间留香,是一种令人艳羡的生活日常。

  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独有原则。“以人为本、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世代相传、亘古绵延。

  苏州现有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3个、传承人50名;省级非遗项目124个、传承人143名;市级非遗项目172个、传承人464名,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为更好地实现非遗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衍生新生力量,因此,苏州市不断夯实传承保护基础,新增130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将启动市六批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新增76家市级非遗保护单位,正在开展第八批市级代表性项目认定工作。全市共认定58家市级非遗分类保护示范基地。

  同时,苏州加强青年人才扶持,举行授徒拜师仪式,推动非遗保护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鼓励更多青年手工艺人走上传承之路;设立非遗保护资金重点支持后继人才培养,支持一批80后青年传承人成立个人工作室;同时,多部门联动举办“技艺由新”苏州青年手工艺人才选拔赛等,构建苏州手工艺创新发展的人才梯队。

  在加强传统传承路径的同时,苏州市不断探索数字化赋能,让非遗以更鲜活的姿态延续。苏州市第一座全面展示吴地文化的特色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在2022年底建成了吴中非遗数字平台,打造非遗地图、非遗名录、政策资讯三大版块,深度挖掘整合吴中非遗资源,赋能传统文化,探索非遗发展的新空间,让吴地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

  此外,苏州非遗数字化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已完成苏州灯彩、蟋蟀盆、苏州漆器、苏派鸟笼、稻香村月饼等30项生产性保护项目制作技艺数字化采集,今年将实现市级项目数字化全覆盖。

  非遗传承需要多管齐下,创新传播交流方式将助推苏州非遗市场化、产业化,在活态流动中寻找保护传承新路径。近年来,苏州作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为平台,开展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苏州非遗的海外影响力。同时,聚焦苏州非遗的纪录电影《天工苏作》在全国公映,并“扬帆出海”献映北美、大洋洲等主流院线,代表中国电影首次登陆罗马尼亚。此外,苏州还通过“非一般”的系列品牌活动,以线上线下结合、创新联动模式,助力苏州非遗迈入活化保护、推广传承新蓝海。



上一篇:《开卷有益》|本期推荐《迷上普洱
下一篇:我国的十大名酒、十大名茶分别是什么?